首页
学术资讯
学术精汇
百科精选
学术综述
学术专著
学术会议
万商数据
百家在线精选
更多
百科在线精选
商城
海南岛热带潮间带天然牡蛎礁牡蛎食物来源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学术精汇
作者:
肖玉林
1
2
3
施凯
1
2
孙春阳
2
4
贾程豪
5
4
许强
*
1
2
作者单位:
1. 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
2.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4. 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5.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陆基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对近岸牡蛎(Ostreidae)礁贝床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潜在的影响。本文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海南岛潮间带牡蛎礁牡蛎的食物来源及牡蛎对近岸陆源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的同化效率。选取儋州海头、昌江昌化、文昌龙楼3个受影响的天然牡蛎礁区(效应区)及昌江海尾未受影响的牡蛎礁区(对照区),对比分析了2022年7月(夏季)和11月(冬季)牡蛎的食物来源组成。结果表明,各站位牡蛎食物来源主要有底栖微藻、浮游植物、沉积物、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和大型海藻碎屑,它们对牡蛎的平均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3.8%±16.5%、15.5%±6.9%、24.1±21.7%、13.0%±3.4%、26.6%±16.4%,相对贡献率范围分别为12.9%~61.6%、7.8%~30.8%、0%~76.9%、9.3%~19.2%和0%~45.0%。其中,底栖微藻的最高贡献率出现在11月的龙楼,最低贡献率出现在11月的海尾;7月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来源有机质对海尾牡蛎的食物贡献率高达45.0%;11月各站位沉积物食物贡献率均高于7月。效应区牡蛎7月的δ
13
C值分别为–16.48‰、–18.35‰、–17.06‰,11月分别为–15.15‰、–18.05‰、–15.22‰,均低于相应季节的对照区海尾(–15.65‰,–14.48‰)。7月海头与龙楼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对牡蛎的食物贡献率分别为15.3%、12.9%,明显高于11月(9.5%,9.3%);7月,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对昌化牡蛎的食物来源贡献率为11.8%,低于11月(19.2%)。研究表明,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能有效地被牡蛎同化,是效应区牡蛎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本研究证实天然牡蛎礁可同化去除一定比例的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发挥其显著的生物修复作用,因此建议在减少陆源养殖尾水排放量的同时,大力保护或修复近岸牡蛎礁,降低邻近海域的营养负荷,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关键词:
牡蛎(Ostreidae)
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水产养殖尾水
有机颗粒物
刊期:
2024,
7
(48)
所属栏目:
研究报告
基金资助:
海洋牧场生态农牧化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2022YFD2401305),海洋牧场资源动态预测与可持续利用模式(2019YFD0901304)
分类号:
Q89
DOI:
10.11759/hykx20240303001
页数:
12
页码:
99-110
来源期刊
海洋科学
Marine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