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环境与属性:问题与争论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但是对这些变形的解释和认识存在很多争论,导致对古亚洲洋关闭时限产生不同认识。【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目前已知阿拉善不同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变形,厘定了该时期阿拉善地区的构造序列和特点。【研究结果】中二叠世晚期(270~260 Ma),在阿拉善北部形成广泛分布的线性褶皱与逆冲构造。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形成卷入整个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大型韧性剪切变形;晚三叠世,形成了切割造山带的大型左行走滑变形。以上3期变形的切割关系在阿拉善东北部狼山、中部杭乌拉、西部霍布哈尔等地区最典型。系统分析碰撞阶段和陆内阶段的变形特点,认为晚二叠世变形代表了古亚洲洋关闭碰撞阶段的变形,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的变形代表了造山带形成之后,Pangea超大陆形成的巨型剪切变形,是中亚造山带形成后经历的第一期陆内变形,而晚三叠世变形代表了受控于板块周缘陆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结论】古大洋消失后的碰撞阶段变形与陆内变形有一定的差异,从变形角度可以有效限定古亚洲洋不同阶段的演化。以阿拉善地区为代表的中亚造山带在洋陆转换阶段内连续经历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变形的叠加,也是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特征。 
张进,王振义,赵衡...
地质通报
20251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叶轮式压缩机喘振问题研究进展

在大型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叶轮式压缩机的性能是决定整个储能系统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喘振只能被抑制,无法消除,是叶轮式压缩机的固有特性之一,严重影响了叶轮式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因此,防喘振技术是确保叶轮式压缩机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尤其在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压缩机频繁启停的工况下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技术的文献,阐述了叶轮式压缩机喘振产生的机理、判别方法以及喘振发生时的流场变化等物理特性;着重综述了通过限制压缩机入口流量防止喘振发生的被动控制、通过改变压缩机性能防止喘振的主动控制以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主/被动控制3种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基于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压缩机喘振检测技术;展望了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综合分析表明,通过对叶轮式压缩机喘振物理特性的详细分析,设计出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策略,结合喘振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压缩机喘振现象的发生。
张一凡,刘杰,李亚南...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1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变压器类装备电磁暂态模型构建技术综述

变压器类装备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是电力系统的核心装备。灵活多变的运行场景导致变压器需承受复杂的电磁暂态冲击,对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挑战。构建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是准确分析变压器及系统电磁暂态物理过程和特性的关键,是变压器优化设计、暂态调控与安全运行的基石。该文将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按照适用频带分为低频模型、高频模型和宽频模型,首先从模型结构、参数辨识、应用范围、局限性等方面介绍了现有主流的变压器低频电路模型,重点阐述了铁芯非线性励磁支路的参数测量和表征方法,及其与分接开关模型的动态耦合方法;然后,介绍了现有变压器高频电路模型,包括黑盒模型和白盒模型,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与总结;进而,介绍了同时具备铁芯非线性和频率依赖特性表征能力的宽频模型。最后,针对不同电磁暂态冲击场景提出模型应用建议,并对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构建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鸣,黄琳榆,孙金昊...
高电压技术
20251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眼动追踪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眼球运动均会受到干扰,并且是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常见和早期特征,表征眼球运动对诊断很重要,有助于跟踪疾病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已被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评估方法,该技术具有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灵敏定量。眼动追踪数据证实,执行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很常见,而阿尔茨海默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的特点是注意力缺陷,使用眼动追踪评估癫痫认知功能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这种方法已显示出优势。现就眼动追踪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王烽,赖江峰,蓝诚红...
眼科新进展
202411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家庭视角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家庭是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是从个体到社区和城市必不可少的中间层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家庭视角的时空间行为,但更多将家庭的特征和分工作为背景和解释性因素,对于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考虑得相对较少,尚未厘清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和效应,难以为家庭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生活空间的优化提供有效抓手。论文从日常生活和时空间行为出发,聚焦家庭与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构建研究框架。首先,构建“时间—空间—社会”的研究框架,提炼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模式;其次,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深入揭示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与效应;最后,以家庭生活质量提升为导向,提出面向家庭友好的生活空间优化方案。研究旨在补充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家庭尺度,推进行为地理学研究转向个体间的互动;为生育、养老等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为社区生活圈和城市空间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引,推进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走向“家庭友好”。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
202411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基于GRACE数据同化的水文模型构建方法分析与展望

GRACE卫星反演的水储量信息为研究水循环过程提供了高精度数据,但如何把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到现有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过程,已成为限制GRACE数据应用于水文模型、提高径流模拟精度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的常用方法、现有数据同化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以及不同数据同化方式提高水文模型精度的程度。进而,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展望可能的破解途径。梳理结果表明,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面临的难点问题包括水文模型精细的建模需求与GRACE数据粗糙时空分辨率的矛盾问题,以及水文模型单独模拟水储量分量与GRACE数据表示陆表总的水储量变化的矛盾问题;综合前人在不同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水文模型水储量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减少了约5%~40%,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10%~50%,但径流模拟精度的提高幅度比较有限,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2%~16%。研究结果将为推动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的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罗增良,董雯雯,王伦澈...
地理科学进展
202411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代谢组学技术在肝癌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物作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末端产物,是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直接产物,能够综合反映生物体对内在遗传变异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代谢组学通过系统分析人体代谢物谱的改变,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肝癌的病因研究中逐渐得到应用。全文对现有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了解代谢组学技术在肝癌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关注证据级别较高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在队列基础上开展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等,归纳总结现有研究证据,为推动肝癌的病因学机制研究,了解已知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以及肝癌的风险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李卓颖,项永兵
中国肿瘤
202411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

场景理论为深化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论文将“场景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总结了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阐述了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理论逻辑,展望了文旅场景研究方向。研究发现:①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将文旅产业置于同一个动态完整的系统,形成的差异化场景有利于实施非均质化的文旅融合发展策略。②文旅场景理论内涵包括4个部分:具象的物质是文旅场景存在的重要基础,文旅场景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文化价值观是文旅场景的核心组成部分,文旅场景的构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引擎。③文旅场景的理论逻辑由“地方原生性”—“符号感知性”—“价值表达性”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④文旅场景未来研究应关注文旅场景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文旅场景的文化价值表达方式、文旅场景的模式识别与运行机制以及文旅场景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可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场景应用参考。
张旭辉,黄震方,程东亚
地理科学进展
202410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与民族志的知识生产

移动性是旅游活动的典型特征。在新移动性范式下,移动成为旅游的核心,对旅游现象的探究也需要借助移动性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移动性的新方法,民族志在文化知识生产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其愈加成为当下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选择。然而,已有研究大多仅使用了民族志的方法,缺乏在理论和方法层面对民族志的应用和知识生产的具体过程、使用原则等做出详细阐释。基于此,论文聚焦于移动性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移动性和民族志进行回顾,重点探究民族志与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关系和意义。其次,继续对民族志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关注的核心议题、类别选择及使用原则展开论述。最后,研究表明:①与定量研究方法、传统定性研究方法以及与传统民族志这三个方面来对比,民族志为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选择;②民族志的局限与不足之处也使其受到一定质疑,且争论的重点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能否保持价值中立的客观性问题,二是研究所涉及的隐私与伦理问题;③作为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新方法,纵使民族志存在争议,但就方法本身而言,民族志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推广空间,未来应进一步扩展民族志的关注内容和应用方向,克服民族志的方法局限,将民族志应用于更广阔的旅游研究之中。 
邬崇钰,刘爱利
地理科学进展
202410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国内外行政中心迁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行政中心迁移研究融汇了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环境等众多学科视角,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与未来演进趋势,对于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文献计量,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阐明了行政中心迁移的概念属性、研究主题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行政中心迁移的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其研究成果与国家政策形成存在互动关系,有效促进了行政区划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此外,行政中心迁移研究领域展现出的历史连续性及跨学科特质,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方法。鉴于国际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行政体制的差异,国际经验对我国而言,意味着需要依据中国特定的国情,运用辩证方法,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强对行政中心迁移的效应评估和机理分析,注重对迁移方案的科学评估,并利用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不断深化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通过有效的行政区划手段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空间治理效能。
徐少杰,王开泳,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202410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土坷垃与泥圪塔:认识和表征土壤团聚体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

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是土壤支撑地球环境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土壤团聚体系统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和这些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物质支撑。通过总结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持及土壤酶活性与微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控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探讨了它们与土壤团聚体系统发育的关系,特别是对团聚体性质及功能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这些方法如何促进人们对土壤团聚体系统的科学认识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讨论了土壤团聚体系统作为多样化微域空间对土壤固碳、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调节或控制机制,强调了团聚体颗粒—孔隙系统的多样性与这些功能和服务的多样化提供的关系,提出团聚体系统的多样性是理解和诠释土壤对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发育及其可持续服务的重要视角。同时,通过案例研究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试验分析数据表达方法,以便客观反映土壤团聚体系统在土壤功能和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以及人类管理活动对这些功能和服务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以此指导土壤的可持续管理。最后,讨论了土壤团聚体系统研究在土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建议将土壤团聚体系统视作土壤最基础的功能单元,而不仅仅是野外(田间)活动的直接受体。总之,土壤团聚体系统在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而需要对其进行长期且深入的系统研究,并建立全球统一的土壤团聚体系统生态过程、功能的分析和表征方法框架。现代土壤学的发展以促进土壤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核心基础在于对土壤团聚体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赵正,刘成,冯潇...
地球科学进展
202410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近地层非平稳条件下地气湍流通量研究进展

在地表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湍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输送给大气的热量,调节着大、中、小尺度运动的动能传递与耗散。当前在近地层中,大气湍流的研究通常被简化为具有均一性的平稳湍流,然而由于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真实大气中湍流通常会表现出非均一性的非平稳特征。通过对近地层非平稳条件下地气湍流通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回顾了近地层非平稳湍流的特征,如间歇性、非对称性和非均一性等。非平稳湍流的出现机理主要为动力因素和热力因素。讨论了湍流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5种方法,以及目前使用的近地层非平稳湍流通量算法(小波分析法)。发现当前针对非平稳湍流通量的计算还有巨大的进步潜力,其中通过向湍流数据中增加已知非平稳信息从而获取“湍流通量真实值”的方法对后续的非平稳湍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宇杰,李煜斌
地球科学进展
202410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2000—2022年中国钕动态物质流分析

钕(Nd)是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所需的关键稀土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电子、家用电器、风力涡轮机、汽车催化剂、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钕重要性日益凸显,开展钕物质流分析,定量刻画钕元素在全产业链的物质流动过程,厘定潜在风险点,对于提升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法构建了钕生命周期动态物质流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钕以国内供应为主,其他来源的钕资源占比较少,但近年来钕稀土精矿进口量逐渐增加。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钕上游产品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在产业链中游,钕主要用于生产钕铁硼永磁铁,2000年,消费领域占比90.28%,2022年,占比达到93.08%;在终端产品中,钕消费量由2000年的672 t增长到2022年的37 896 t,增长了56.3倍。中国钕资源产业链完整,钕在用存量规模大,极具回收潜力,然而钕回收率较低,亟待提升回收利用技术水平,促进稀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蔡浚旭,文博杰,韩中奎...
中国矿业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我国国有控股矿山开发利用格局及特点

能源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和民生发展的基石,矿产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是能源资源安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在矿产品市场价格高企和国家重视能源安全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矿业形势企稳转好,同时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有效落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加之受生态红线、矿业权退出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更好地服务支撑新形势下的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作为能源资源安全重要保障的国有控股矿山的开发利用格局非常必要。基于统计数据,对我国国有控股矿山的开发利用格局进行了时间序列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国有控股矿山的分布格局和投入格局,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我国国有控股矿山发展整体较为平稳,国有控股矿山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矿山的规模性和集约化程度持续提高;在重要的能源矿产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三稀”矿产开发利用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在稀土金属矿产中占有绝对优势。经多次矿业开发秩序整顿,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有控股矿山投入和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显著提升。本文研究为更好地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提供参考。 
仇巍巍,吴初国,吴琪...
中国矿业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区域不平衡:理论回顾、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21世纪以来,全球区域不平衡发展现象不断加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区域不平衡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研究对区域不平衡研究的系统认知不足。基于此,论文梳理了国外区域不平衡研究发展历程和视角转向,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区域不平衡研究方向展望。研究发现:①区域不平衡研究经历了早期萌芽阶段(19世纪末以前)、单一视角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二元视角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和动态视角阶段(21世纪以来)4个阶段,研究视角从趋同、趋异转向动态开放;②随着区域融入全球化程度日益上升,区域不平衡研究发生了由经济不平衡转向多维度不平衡、从静态均衡到外生冲击、由地方化到“全球—地方”互动的视角转变,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③当前区域不平衡研究范式变化趋势体现为衡量方法的改进、与现代经济地理学流派的融合和对尺度效应的关注;④未来区域不平衡研究亟需融合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区域不平衡的内外因素协同作用、动态演化趋势和周期效应、多尺度力量交互和多元主体互馈机制等问题。 
邢祖哥,贺灿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土地是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和物质载体,实现乡村土地利用优化成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城镇化中后期,城乡治理进入“深水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需要以系统性研究为支撑。论文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及机理分析框架,全面梳理乡村土地利用问题,并结合问题类型提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研究发现:①乡村地域系统由水、土、气、生、岩石、矿物等内核性要素和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外缘性要素,以及人、基础设施等双重属性要素构成,不同数量和品质的要素形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其本体结构与主体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并承担调节乡村要素、优化乡村结构、提升乡村功能的双向传导作用。②当前土地利用问题包括资源与环境结构制约发展用地需求的本体结构约束问题、社会结构中政策和组织体系与更高水平的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的主体结构失衡问题、本体结构客观支撑条件与社会经济组织利用不协调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综合性问题。③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包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策略、空间优化管理提升策略和土地生态价值转化策略。研究可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提升乡村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乡村转型振兴提供参考。 
曹智,黄奕嘉
地理科学进展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结构二重性视角下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乡村地区的螺旋式衰落逐渐成为全球乡村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论文系统梳理回顾了乡村发展模式的演替过程,认为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根植于地方又面向外部,能够实现“上下联动、内外共生”,更符合新时代乡村发展内涵,展示出较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为当下乡村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构建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的实证框架,重点总结了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在主体与网络层面的主要实证研究,指出现有研究仍无法解决特定现实命题和理论命题上的操作性问题,缺少系统性行动框架指引;因此未来可从多学科视角展开乡村新内生发展的行动框架及评价研究,探索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差异化转型路径及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乡村地理学者推进乡村新内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安丰平,高金龙,朱欣怡...
地理科学进展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田园回归理念下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变迁及其相关启示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已有研究仍缺乏对城乡融合发展参与主体的探讨。近些年,日本学界与政界提出“田园回归”理念,关注人的主体性,提倡以城市乡村化为前提的城乡融合发展主体多元化,并以此尝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论文首先介绍了田园回归的提出背景及概念内涵。随后,从主体视角出发,通过对日本相关政策、时代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舆论等内容的梳理,分析了田园回归理念下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变迁过程,总结出“定居人口→移居人口→交流人口→关系人口”的变迁路径,表明参与日本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相关社会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此外,田园回归理念还践行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观,注重社会主体价值的实现,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李琪,胡晓亮,张小林...
地理科学进展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气候和下垫面变化下骤旱形成演变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以快速暴发为主要特征的骤发干旱(骤旱)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回顾骤旱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进展,发现骤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强度降水亏缺,而蒸散发增加使得干旱暴发加速,进而触发骤旱。这些气象要素异常与海温异常模态(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北大西洋三极子、印度洋偶极子等)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同时局地和非局地陆面异常在骤旱暴发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加之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协同影响海—陆—气耦合过程,使得骤旱发生发展过程更为复杂,演变趋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未来研究亟须在骤旱暴发与维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关键陆面和海洋信号的影响、骤旱—植被相互作用、骤旱演变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袁星,周诗玙,马凤...
地球科学进展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底栖有孔虫对海洋环境的生态响应概述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威胁。底栖有孔虫作为海洋环境的指示生物,具有个体小、种类多、生命周期短、多样性高、分布广泛以及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在监测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底栖有孔虫壳体形态、物种丰度、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概括了底栖有孔虫作为海洋环境变化指示生物的响应指标,如壳孔密度、孔隙度和壳体Mg/Ca等可以用来指示海洋升温、海洋酸化和低氧等海洋气候变化,底栖有孔虫群落多样性的降低、耐受种丰度的增加以及敏感种丰度的降低常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的指示性指标。最后指出了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目前大多数有孔虫研究都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和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样品采集、制备、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大多数研究结果无法相互比较。此外,底栖有孔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与物种生态学相互作用整合起来,从基因水平探索底栖有孔虫响应环境变化的遗传学机制,以期为利用底栖有孔虫重建和预测海洋气候变化,以及指示现代海洋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吴玉琦,陈页,郭远明...
地球科学进展
20249
收藏
下载
在线阅读
  • 1
  • 2
  • 3
  • 4
  • 5
  • 6
  • 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