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综述
综述了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的微/细观数值模拟和宏观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数值模拟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对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冲击起爆机理有更深入的理解。现有用于冲击起爆的细观数值模拟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需要发展一种能够兼顾边界识别、大变形计算和高计算效率的全新计算框架,捕捉冲击起爆过程中的各种机制。目前已发现的热点机制包括结构缺陷引起的热点机制和无损伤热点机制,2类热点在冲击下都会产生能量局域化效应。冲击下不同类型热点之间的耦合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深入研究各种类型和各个尺度热点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全面揭示热点在冲击起爆中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冲击起爆各个阶段的数值模拟提供支撑。现有冲击起爆宏观反应速率模型考虑的物理机制不足且普适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发展能够考虑多热点耦合作用和热点统计分布的反应速率模型,从而提高反应速率模型的通用性和预测能力。在模拟冲击起爆全过程时使用宏观模拟会忽略较多细节,使用微/细观数值模拟则计算量巨大,因此,需要结合2种方法的优势发展跨尺度计算方法,从而在宏观模拟中减小计算量并引入小尺度信息。
姚天子,王硕,田占东...
《高压物理学报》
2025年第8期
地震应急流动观测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地震应急流动观测是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为震后应急响应、震源参数反演、余震序列分析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持。本文系统梳理了地震应急流动观测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地震应急流动观测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潘国勇,于海英,任烨...
《地震科学进展》
2025年第6期
气候变化对温带植物春季开花-展叶物候间隔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温带植物春季物候显著提前,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开花时间是决定植物繁殖和更新的重要因素,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对春季展叶或者开花等单一物候事件的影响,“开花-展叶”时间间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到的关注较少,深刻理解植物展叶和开花时间及其间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两个先开花后展叶植物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和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剪枝和气候变化模拟实验探究了春季温度、光周期和冬季冷激对植物春季开花、展叶速度及其时间间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升温2℃、5℃、10℃条件下,春季升温显著加快了两种植物春季展叶和开花的速度,迎春和榆叶梅的展叶速度分别平均缩短了(8.2±1.2)d和(3.9±1.4)d,开花速度分别平均缩短了(1.1±0.8)d和(5.0±1.4)d。冬季冷激增加加快了两种植物展叶速度,但对开花速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春季升温缩短了迎春的“开花-展叶”时间间隔,平均缩短了(17.0±1.2)d,对榆叶梅无显著影响。冬季冷激增加显著缩短了两个植物“开花-展叶”时间间隔,高冷激处理下迎春和榆叶梅的“开花-展叶”时间间隔分别比低冷激处理缩短了(7.8±0.9)d和(4.1±1.4)d。光周期对两种植物开花和展叶速度及其间隔的影响均不显著。研究揭示了植物春季展叶、开花速度及其间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揭示植物营养组织和生殖组织的资源分配过程,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聂杨晶,吴兆飞,王姝心...
《生态学报》
2025年第6期
裂隙岩体冻胀破坏机制研究综述
随着寒区工程向更高海拔、高纬度扩展,裂隙岩体在低温环境下的力学响应问题日益凸显。现有冻土力学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寒区岩体工程实践,亟需深化对裂隙岩体冻胀机制的认识。通过理论研究、室内与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探究低温及冻融循环作用下裂隙岩体冻胀力的形成机制与破坏规律。研究表明:裂隙岩体冻胀机制包括体积膨胀、分凝冰以及混合冻胀理论,其中,半椭圆形开放裂隙混合冻胀模型在描述裂隙岩体冻胀机制方面更为合理。裂隙岩体冻胀是一个考虑水分迁移、多相介质热传导、裂纹扩展的温度–渗流–应力耦合问题,裂隙结构、饱和度、水分迁移、密闭性、冻结模式、冰–岩界面作用、水–冰相变等对裂隙岩体冻胀力演化及损伤具有重要影响。冻胀力驱动裂隙扩展是裂隙岩体损伤的主要方式,受裂隙和岩体特征显著影响。此外,室内和现场试验的冻胀行为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冻融循环、开裂温度和补水条件方面。未来应从微、细观机制入手,辅助室内与现场试验,探究水分迁移和冰岩作用机制,以求解冻胀力为初步目标,结合数值计算方法,探究裂隙网络演化,并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尝试建立裂隙岩体冻胀破坏预测的自适应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
谭贤君,郑培超,苏舟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5年第5期
边际化背景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和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的影响,中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显著。文章基于耕地边际化视角,在解析耕地非粮化发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1)理论解析层面,耕地边际化理论明晰了耕地非粮化的核心驱动力与现实背景,在此背景下地租理论能解释非粮化区位的选择逻辑,农户行为理论阐述了农户特征差异会影响耕地非粮化的发生;2)耕地非粮化的定义不断演化与深化,现阶段仍主要以“粮作比”为测算指标,但该种测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3)在生产要素约束和政策激励下,非粮化程度呈现波动上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山区、粮食产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城区与近郊区域属于耕地非粮化的多发区域;4)耕地边际化是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力,但耕地非粮化的发生还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如自然禀赋会影响种植的适宜性、农户特征影响农户的非粮化需求程度、国家政策逐渐减缓耕地非粮化进程;5)耕地非粮化为生态环境、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带来复杂的影响;6)用途管制是中国调控耕地非粮化的主要措施,但该措施的可持续性有待商榷。面对中国耕地边际化快速扩张的趋势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的新要求,传统的耕地非粮化认知与研究范式亟需重构,需聚焦于多阶段、多尺度与多主体的协同分析,分别探讨耕地非粮化的演变过程、发生机制与治理模式等重点内容。
李升发,吴钊骏,吴大放...
《热带地理》
2025年第5期
几种地震目录可视化方法简述
在地学中,地震学家们为了可视化地震目录数据中地震震级、频次等随着震中位置的变化关系以及地震震级随着发震时间的演变问题等,往往采用二维/三维散点图、M-T图等表达方式挖掘地震信息.随着地震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目录的完成程度也在逐年提高,传统的可视化方式在同时表征多个变量关联信息方面逐渐表现得单一化;而且对于大规模的地震目录数据而言,还有分辨率有限而带来的图元间互相遮挡等问题.这不仅不能有效挖掘大规模地震目录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甚至还可能传达出错误的视觉信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地震目录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可高效表征大规模地震目录数据的震级、频次、发震时间、震中位置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出了一种新的可视化参考方案.本文运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09年至2021年1.0级以上共七万多条地震目录数据对比验证了该系列方法和散点图、M-T图等传统的可视化方法之间的优势,所得的结果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对大规模地震目录数据的可视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何培,张怀,石耀霖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4期
地球内磁层低纬大尺度电场研究进展
地球内磁层的大尺度电场由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产生.在高纬区域,平行电场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低纬地区,电场则主要表现为共转电场、对流电场和脉冲电场.本文着重讨论低纬区域大尺度电场的特征及其在内磁层中的作用,这些电场共同作用于内磁层中的多种动力学过程.共转电场和对流电场驱动的电场漂移分别引起地球磁层等离子体的共转运动和对流运动,从而决定了等离子体层的形态及其动态演化;而脉冲电场能加速内磁层的带电粒子,并且导致高能粒子的向内注入.近年来,基于卫星观测的研究表明,大尺度电场的分布受到地磁活动和太阳风条件的显著影响.对流电场整体呈晨昏向,但其在内磁层中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在距离地球约5个地球半径(RE)范围内,对流电场受到明显屏蔽,其屏蔽边界会随着Kp指数的增加逐渐向地球方向移动.此外,亚极光区极化流在距地球约4 RE的区域引起了强径向电场,显著影响了磁地方时黄昏到午夜区域对流电场的分布.磁暴主相期间以及行星际磁场南转后,对流电场会显著增强,但不同区域的电场增强幅度或响应时间存在差异.共转电场基于等离子体层24小时的共转周期进行计算.然而,观测研究表明,等离子体层存在共转滞后现象,这意味着共转电场强度可能被高估.在行星际激波事件中,增强的动压会压缩磁层并激发脉冲电场.脉冲电场在内磁层中的传播速度与快磁声波及行星际激波的传播速度密切相关,其中快磁声波的速度决定了脉冲电场的初始响应时间,而行星际激波的速度则与脉冲电场的峰值到达时间相对应.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对流电场、共转电场和脉冲电场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内磁层大尺度电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张钊,张典钧,刘文龙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4期
光学影像配准和相关性分析方法(COSI-Corr)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传统的光学遥感变化监测方法,由于需要额外的数据支持,无法消除观测系统和地形等的误差影响,且相关分析存在偏差,精度较低,操作困难,因而难以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采用光学影像配准和相关性分析(Co-registration of Optically Sensed Images and Correlation,COSI-Corr)方法,无需地面控制点,可以实现影像的高精度配准和地表位移测量,且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与较高的精度,已成为地表变形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探讨了COSI-Corr的技术原理和分析流程,并对该方法在大震同震位移测量、冰川变化监测、滑坡活动监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及其优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讨论了该方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研究表明:光学影像配准和相关性分析方法(COSI-Corr)操作简单、效率高、分辨率高达1/10像素,可用的遥感影像数据多,并且可以应用于LiDAR差分研究中,与InSAR具有互补性,该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地表形变监测当中。
寇俊阳,邹小波,毛磊
《地震科学进展》
2025年第4期
中国镓锗资源的矿床类型划分、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镓、锗是中国优势的矿产资源,均为共(伴)生矿产。中国镓矿床类型划分为含镓热液矿床、含镓以一水铝石为主的铝土矿矿床和含镓煤矿,前两种矿床类型资源量占主导地位,并且是可利用的矿床类型。中国锗矿床类型划分为含锗中低温铅锌矿床、含锗有机岩矿床、含锗岩浆热液型矿床、含锗沉积型矿床和含锗火山岩型矿床。其中,前两种矿床类型资源量占主导地位,并且是可利用的矿床类型。本文绘制了中国镓和锗矿空间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图。中国完全开发和部分开发的含镓资源矿区数占全国含镓资源矿区数的一半以上,未开发的含镓资源矿区数占比不到一半,闭坑的含镓资源矿区数仅有几个。完全开发和部分开发的含锗资源矿区数占全国含镓资源的矿区数不到一半,闭坑的含锗资源矿区仅有几个,未开发的含锗资源矿区约占1/2。总体而言,中国镓、锗矿具有广泛展布且局部集中的特点,可划分出22个镓成矿区带和13个成锗区带。中国是世界上镓、锗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整个镓、锗产业体量较小,每年都有大量的初级镓、锗产品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但高端镓、锗产品等基本依赖进口。
余金杰,陈其慎,毕珉烽...
《地质学报》
2025年第4期
非洲中南部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时空分布、资源潜力与勘查进展
作为内生稀土矿床最重要的成矿类型,非洲中南部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巨大。结合火成碳酸岩时空展布特征,本文对非洲中南部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区域成矿规律、资源潜力及勘查进展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将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划分为4条成矿带:匹林斯堡-帕拉博鲁瓦稀土元素成矿带,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纳马夸兰-布须曼兰-瓦姆巴德稀土元素成矿带,成矿时代为40~80 Ma;纳米比亚-安哥拉西缘稀土元素成矿带,成矿时代集中于550~750 Ma和125~135 Ma之间;东部非洲稀土元素成矿带可进一步划分为赞比西成矿亚带、坦桑尼亚-刚果(金)-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东非裂谷西支)成矿亚带和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东非裂谷东支)成矿亚带,赞比西成矿亚带成矿时代可划分660~690 Ma、520~550 Ma和110~135 Ma三期;坦桑尼亚-刚果(金)-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东非裂谷西支)成矿亚带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900~1000 Ma、500~700 Ma和100~120 Ma三期;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东非裂谷东支)成矿亚带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110~120 Ma和5~25 Ma两期。系统归纳总结了各成矿带时空分布规律、典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成矿条件等,对成矿带资源潜力及近年来的勘查进展进行了梳理与解剖。我国在非洲中南部开展稀土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仍需加快步伐开展资源勘查开发活动。
唐文龙
《地质学报》
2025年第4期
地热水环境中的甲基硫代砷:形成路径与迁移特征
地热成因砷是环境中砷的重要来源,甲基硫代砷酸盐可能成为地热水环境中砷的不可忽视的形态。与砷的未巯基化和/或未甲基化形态相比,甲基硫代砷总体上具有更高的毒性和更强的迁移能力,但其在包括地热水环境在内的天然水环境中的研究程度低得多。就两条理论上成立的甲基硫代砷形成路径而言,“亚砷酸盐甲基化后进而巯基化”已得到广泛认同,而“亚砷酸盐巯基化后继以甲基化”则受限于硫代亚砷酸盐有效定量分析方法之缺乏,尚未获得证实。尽管如此,受高温浅层热储流体快速补给的中碱性热泉之泉口即可检出甲基硫代砷酸盐的事实指示上述第二条形成路径在此情况下应更具合理性。甲基硫代砷酸盐形成于热泉环境后,在可强烈吸附砷的其他形态的热泉区沉积物之上有望表现出更低的吸附倾向,从而可能随贯穿热泉区而外泄的河流迁移更长的距离并进入更大空间尺度的砷地球化学循环。地热区内甲基硫代砷的迁移和归宿及其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环境效应需做为砷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重点方向予以聚焦研究。
郭清海
《地质学报》
2025年第4期
空天电磁信息技术研究进展:获取、传输与智能处理
基于空天电磁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本文介绍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主要的几项工作进展,从空天电磁信息的获取、传输与智能处理3个方面,论述了空天电磁信息科技的国家战略地位,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空天电磁信息获取研究包括面向定量化的新体制SAR设计与反演算法、高轨SAR运动目标模拟与重构、月球行星微波遥感等研究进展;空天电磁信息传输研究包括了空天电磁新频谱通信、毫米波太赫兹通信及光无线通信等技术进展;空天电磁信息智能处理的研究概述了“微波视觉”与SAR图像目标智能解译、导航中电离层时空参数智能反演与预测等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空天电磁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金亚秋,迟楠,徐丰...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25年第4期
海洋环境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因其能够以非电气接触的形式在海域中实现能源供给,为解决水下无人设备的传统拔插式充电方式所存在的安全性差、寿命低、维护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然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因复杂的海洋环境使其相比于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陆基无线电能传输面临更多的挑战。该文首先围绕海水介质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其次,针对海洋环境和海水介质存在的附加涡流损耗、极间分布电容、深海压磁效应、海底洋流扰动等典型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对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水下无人装备应用存在的潜在问题和挑战进行说明;最后,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王得安,张剑韬,朱春波...
《电工技术学报》
2025年第3期
氢键有机框架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吸附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气体污染物等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危害。近年来,氢键有机框架(HOFs)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环境友好、合成条件温和、生物相容性高、重复性和再生性好等特性,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与治理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首先综述了HOFs的合成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有机构建块、调节孔隙度和结构合成功能化HOFs材料。其次,综述了HOFs的结构稳定策略,由于其氢键相互作用难以维持结构稳定性,相关研究通过π–π堆叠、静电相互作用、互穿结构和化学交联等策略,有效提高了HOFs结构的稳定性。此外,还综述了HOFs在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气体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环境污染物中吸附和检测的研究进展。在污染物吸附方面,H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可调节孔隙的特点,通过修饰HOFs框架中官能团的特异性位点,实现环境污染物的特异性高效吸附。在污染物检测方面,具有高效吸附能力的HOFs可用作分析物富集材料,通过固相萃取等技术提高分析仪器的检测能力;同时,利用HOFs自身的电化学发光(ECL)、荧光等特性,可构建高灵敏传感器,实现环境污染物的多元化检测。最后,对HOFs在环境污染物吸附和检测领域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特别是在HOFs的合成简便性、结构稳定性以及识别特异性等方面,仍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陈琳,兰冠宇,徐妍...
《生态环境学报》
2025年第3期
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研究综述与展望
能源转型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能源供给安全的关键选择。但在多重目标约束下,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仍然较大。为此,本文从能源系统结构演化出发,对能源转型的基础概念、研究方法、问题挑战进行文献综述和探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已由“技术”驱动转向“问题”驱动,且不同地区和国家能源转型进程差异明显,政策调控、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与主观行为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②针对能源转型的量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转型程度的评价及其趋势预测,但由于涉及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等多系统的耦合联动,模拟预测的“黑箱”效应较为突出。③已有研究对能源转型的经济、安全与社会效益认识存在分歧,能源转型挑战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未来能源转型研究需兼顾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样化转型手段,注重供需协同、区域协同转型,持续加强多尺度建构—关联研究。本文旨在增进对能源转型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为地理学者开展能源转型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王强,党牛,蒋子龙...
《地理学报》
2025年第3期
地震统计物理研究的新视角:“龙王”理论及“龙王”地震事件
系统地定量考察大地震发震机理是否特殊,不仅能够深化对断层破裂和地震活动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望促进大地震可预测性研究和提升防灾减灾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作者之一于2009年提出的“龙王”理论,旨在为那些内源性极端离群值(即“龙王”事件)提供一个量化的识别和检验框架.该理论为解释、预测和管控这些罕见但影响巨大的事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工具.本文讨论了将其应用于地震学的可行性,提出用古登堡-里克特定律的离群值作为识别“龙王”地震事件的标志,并结合断层耦合强度、有限断层破裂、破裂几何复杂性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呈现的失稳破裂探讨了可能导致这些特殊事件产生的四个地震学机制.尽管“龙王”理论在地震学的具体应用还面临诸多实际挑战,但仍有望显著丰富统计地震学的研究内容.通过从统计物理研究的视角重新系统性审视地震破裂类型的分类,并将这些认识与其背后的物理机制相结合,本文呈现的内容将可以极大提升地震统计物理研究领域的分析手段和研究深度.
李佳威,宋笛牒,吴忠良...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3期
我国绝对重力观测应用与研究进展
高精度的地表重力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变形和物质运移的关键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精密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地表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积累,绝对重力观测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国绝对重力观测在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中最新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包括绝对重力观测技术(绝对重力观测网络和绝对重力数据处理),以及绝对重力在地震监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重力仪器的标定与比对观测)、地球动力学(地壳构造变形、地表物质迁移和重力场模型建立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在绝对重力观测的空间分辨率、重力测网设计和重力观测新技术等方面,对绝对重力观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各类型绝对重力仪逐渐成熟,相信绝对重力观测在应用与研究方面将会迎来更广阔的机遇和前景.
王嘉沛,韩宇飞,张新林...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3期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进展与前瞻——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该文梳理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3—2024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856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根据时间线逻辑,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领域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期、稳步深入期和快速提升期。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领域内形成了一批代表性学者,且机构内部合作稳定增加,但高产作者较少,且跨院校、跨机构合作有限;领域内研究热点集中在多主体应急合作机制、社会应急治理共同体及应急协同效果优化路径等方面。未来可从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本土化理论、加强量化研究三方面进一步推进。
郭东旭,姜月亮,沈体雁
《灾害学》
2025年第3期
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热点与展望
为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融合发展对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的促进作用,该文通过时空分布分析、关键词图谱挖掘和前沿趋势识别,梳理了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成果,并围绕应急指挥决策、风险监测预警、避难救援、物资保障和科技攻关五个实践场景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①国外侧重于信息技术研发和模型构建,我国则重视信息技术对应急管理制度优势的支撑,尤其在基础科学、原始创新和地理空间技术领域;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疏散救援、物资调配等场景中的深度应用研究热点;③未来应聚焦应急决策科技理论与知识生产体系建设,强化数字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探索技术赋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熊励,郭佳璐
《灾害学》
2025年第3期
城市雨洪模型应用的研究进展
尽管城市雨洪模型在防洪减灾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少有研究从模型的应用需求视角进行总结。该文基于灾害风险全生命周期视角,详细梳理了雨洪模型在灾前预防、灾时响应、灾后恢复三大阶段六类应用场景中的研究内容、重点和方法,并归纳了模型在各应用场景中的差异和内在联系。虽然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数据和模型功能的需求各异,但雨洪模型在三个阶段的应用呈现出风险认知的连续递进性和治理措施的紧密衔接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基础数据库、推动模型耦合与集成化、促进跨学科融合及各应用场景协同合作,以期为城市防洪减灾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葛云鹏,施益军,徐丽华...
《灾害学》
2025年第3期
- 1
- 2
- 3
- 4
- 5
- 6
- 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