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海洋环境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因其能够以非电气接触的形式在海域中实现能源供给,为解决水下无人设备的传统拔插式充电方式所存在的安全性差、寿命低、维护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然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因复杂的海洋环境使其相比于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陆基无线电能传输面临更多的挑战。该文首先围绕海水介质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其次,针对海洋环境和海水介质存在的附加涡流损耗、极间分布电容、深海压磁效应、海底洋流扰动等典型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对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水下无人装备应用存在的潜在问题和挑战进行说明;最后,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王得安,张剑韬,朱春波...
《电工技术学报》
2025年第3期
氢键有机框架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吸附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气体污染物等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危害。近年来,氢键有机框架(HOFs)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环境友好、合成条件温和、生物相容性高、重复性和再生性好等特性,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与治理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首先综述了HOFs的合成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有机构建块、调节孔隙度和结构合成功能化HOFs材料。其次,综述了HOFs的结构稳定策略,由于其氢键相互作用难以维持结构稳定性,相关研究通过π–π堆叠、静电相互作用、互穿结构和化学交联等策略,有效提高了HOFs结构的稳定性。此外,还综述了HOFs在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气体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环境污染物中吸附和检测的研究进展。在污染物吸附方面,H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可调节孔隙的特点,通过修饰HOFs框架中官能团的特异性位点,实现环境污染物的特异性高效吸附。在污染物检测方面,具有高效吸附能力的HOFs可用作分析物富集材料,通过固相萃取等技术提高分析仪器的检测能力;同时,利用HOFs自身的电化学发光(ECL)、荧光等特性,可构建高灵敏传感器,实现环境污染物的多元化检测。最后,对HOFs在环境污染物吸附和检测领域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特别是在HOFs的合成简便性、结构稳定性以及识别特异性等方面,仍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陈琳,兰冠宇,徐妍...
《生态环境学报》
2025年第3期
阿拉善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环境与属性:问题与争论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但是对这些变形的解释和认识存在很多争论,导致对古亚洲洋关闭时限产生不同认识。【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目前已知阿拉善不同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变形,厘定了该时期阿拉善地区的构造序列和特点。【研究结果】中二叠世晚期(270~260 Ma),在阿拉善北部形成广泛分布的线性褶皱与逆冲构造。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形成卷入整个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大型韧性剪切变形;晚三叠世,形成了切割造山带的大型左行走滑变形。以上3期变形的切割关系在阿拉善东北部狼山、中部杭乌拉、西部霍布哈尔等地区最典型。系统分析碰撞阶段和陆内阶段的变形特点,认为晚二叠世变形代表了古亚洲洋关闭碰撞阶段的变形,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的变形代表了造山带形成之后,Pangea超大陆形成的巨型剪切变形,是中亚造山带形成后经历的第一期陆内变形,而晚三叠世变形代表了受控于板块周缘陆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结论】古大洋消失后的碰撞阶段变形与陆内变形有一定的差异,从变形角度可以有效限定古亚洲洋不同阶段的演化。以阿拉善地区为代表的中亚造山带在洋陆转换阶段内连续经历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变形的叠加,也是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特征。
张进,王振义,赵衡...
《地质通报》
2025年第1期
叶轮式压缩机喘振问题研究进展
在大型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叶轮式压缩机的性能是决定整个储能系统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喘振只能被抑制,无法消除,是叶轮式压缩机的固有特性之一,严重影响了叶轮式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因此,防喘振技术是确保叶轮式压缩机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尤其在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压缩机频繁启停的工况下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技术的文献,阐述了叶轮式压缩机喘振产生的机理、判别方法以及喘振发生时的流场变化等物理特性;着重综述了通过限制压缩机入口流量防止喘振发生的被动控制、通过改变压缩机性能防止喘振的主动控制以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主/被动控制3种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基于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压缩机喘振检测技术;展望了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综合分析表明,通过对叶轮式压缩机喘振物理特性的详细分析,设计出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策略,结合喘振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压缩机喘振现象的发生。
张一凡,刘杰,李亚南...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1期
变压器类装备电磁暂态模型构建技术综述
变压器类装备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是电力系统的核心装备。灵活多变的运行场景导致变压器需承受复杂的电磁暂态冲击,对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挑战。构建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是准确分析变压器及系统电磁暂态物理过程和特性的关键,是变压器优化设计、暂态调控与安全运行的基石。该文将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按照适用频带分为低频模型、高频模型和宽频模型,首先从模型结构、参数辨识、应用范围、局限性等方面介绍了现有主流的变压器低频电路模型,重点阐述了铁芯非线性励磁支路的参数测量和表征方法,及其与分接开关模型的动态耦合方法;然后,介绍了现有变压器高频电路模型,包括黑盒模型和白盒模型,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与总结;进而,介绍了同时具备铁芯非线性和频率依赖特性表征能力的宽频模型。最后,针对不同电磁暂态冲击场景提出模型应用建议,并对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构建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鸣,黄琳榆,孙金昊...
《高电压技术》
2025年第1期
金属氢化物储氢研究新进展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化低碳化是我国乃至全球水运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氢能的应用是实现水路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金属氢化物储氢被认为是一种安全、高效、可靠的储氢方式之一.本文首先归纳金属氢化物的储氢原理及分类,然后综述了目前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评估了金属氢化物储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从明晰应用场景、攻克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方面对未来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童亮,余豪华,毛佰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
锆石激光原位微区U-Th-Pb-He双定年分析方法进展
锆石激光原位微区U-Th-Pb-He双定年方法是一项结合锆石激光原位微区(U-Th)/He和U-Pb定年技术的前沿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同时在锆石矿物微区上获得(U-Th)/He和U-Pb两种同位素体系年龄数据。U-Th-Pb-He双定年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U-Th)/He定年的分析效率,而且使得(U-Th)/He和U-Pb两种年龄数据更为紧密地耦合起来,从而揭示矿物及其赋存岩石地层丰富的热演化历史,增强了这两种同位素年代学体系年龄数据解释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本文系统梳理了锆石激光原位微区U-Th-Pb-He双定年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收集了已发表的相关标准样品与自然样品数据,并尝试分析已有测试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与挑战。目前,U-Th-Pb-He双定年方法及其技术流程已能提供一定精准度与空间分辨率的同位素和年龄数据,尽管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困难,包括4He含量的精准测量、U-Th微区不均一和含U-Th显微包裹体对U-Th同位素含量定量分析的影响等,已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国内外相关实验室针对U-Th-Pb-He双定年方法的上述技术问题正在持续开展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相关进展有望促进锆石U-Th-Pb-He双定年分析数据精准度、可靠性与可解释性,为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撑。
刘文博,陶霓,孙敬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5年第1期
水在金红石和斯石英中赋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地球内部存在全球尺度的大规模水(氢)循环过程。存在于俯冲板片中的斯石英和金红石可赋存含量可观的水并作为水的重要载体。此外,斯石英还被认为是下地幔上部正常地温梯度条件下水的潜在储库。由于金红石和斯石英同属金红石型结构矿物,它们也具有相似的赋水机制。目前已有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金红石的水含量主要受控于金红石晶体结构中的三价金属元素离子含量。虽然含Al3+和不含Al3+斯石英均可赋存质量占比超过0.01%的水,含Al3+斯石英的含水量整体仍高于不含Al3+斯石英。后续的实验研究应致力于厘清其它分析方法与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估算斯石英含水量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化学成分体系中水在斯石英/金红石和其它深部地幔共生矿物相间的分配规律。
刘瑾璞,张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5年第1期
眼动追踪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眼球运动均会受到干扰,并且是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常见和早期特征,表征眼球运动对诊断很重要,有助于跟踪疾病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已被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评估方法,该技术具有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灵敏定量。眼动追踪数据证实,执行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很常见,而阿尔茨海默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的特点是注意力缺陷,使用眼动追踪评估癫痫认知功能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这种方法已显示出优势。现就眼动追踪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王烽,赖江峰,蓝诚红...
《眼科新进展》
2024年第11期
家庭视角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家庭是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是从个体到社区和城市必不可少的中间层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家庭视角的时空间行为,但更多将家庭的特征和分工作为背景和解释性因素,对于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考虑得相对较少,尚未厘清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和效应,难以为家庭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生活空间的优化提供有效抓手。论文从日常生活和时空间行为出发,聚焦家庭与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构建研究框架。首先,构建“时间—空间—社会”的研究框架,提炼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模式;其次,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深入揭示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与效应;最后,以家庭生活质量提升为导向,提出面向家庭友好的生活空间优化方案。研究旨在补充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家庭尺度,推进行为地理学研究转向个体间的互动;为生育、养老等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为社区生活圈和城市空间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引,推进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走向“家庭友好”。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
基于GRACE数据同化的水文模型构建方法分析与展望
GRACE卫星反演的水储量信息为研究水循环过程提供了高精度数据,但如何把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到现有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过程,已成为限制GRACE数据应用于水文模型、提高径流模拟精度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的常用方法、现有数据同化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以及不同数据同化方式提高水文模型精度的程度。进而,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展望可能的破解途径。梳理结果表明,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面临的难点问题包括水文模型精细的建模需求与GRACE数据粗糙时空分辨率的矛盾问题,以及水文模型单独模拟水储量分量与GRACE数据表示陆表总的水储量变化的矛盾问题;综合前人在不同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水文模型水储量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减少了约5%~40%,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10%~50%,但径流模拟精度的提高幅度比较有限,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2%~16%。研究结果将为推动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的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罗增良,董雯雯,王伦澈...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
代谢组学技术在肝癌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物作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末端产物,是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直接产物,能够综合反映生物体对内在遗传变异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代谢组学通过系统分析人体代谢物谱的改变,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肝癌的病因研究中逐渐得到应用。全文对现有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了解代谢组学技术在肝癌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关注证据级别较高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在队列基础上开展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等,归纳总结现有研究证据,为推动肝癌的病因学机制研究,了解已知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以及肝癌的风险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李卓颖,项永兵
《中国肿瘤》
2024年第11期
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
场景理论为深化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论文将“场景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总结了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阐述了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理论逻辑,展望了文旅场景研究方向。研究发现:①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将文旅产业置于同一个动态完整的系统,形成的差异化场景有利于实施非均质化的文旅融合发展策略。②文旅场景理论内涵包括4个部分:具象的物质是文旅场景存在的重要基础,文旅场景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文化价值观是文旅场景的核心组成部分,文旅场景的构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引擎。③文旅场景的理论逻辑由“地方原生性”—“符号感知性”—“价值表达性”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④文旅场景未来研究应关注文旅场景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文旅场景的文化价值表达方式、文旅场景的模式识别与运行机制以及文旅场景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可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场景应用参考。
张旭辉,黄震方,程东亚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
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与民族志的知识生产
移动性是旅游活动的典型特征。在新移动性范式下,移动成为旅游的核心,对旅游现象的探究也需要借助移动性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移动性的新方法,民族志在文化知识生产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其愈加成为当下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选择。然而,已有研究大多仅使用了民族志的方法,缺乏在理论和方法层面对民族志的应用和知识生产的具体过程、使用原则等做出详细阐释。基于此,论文聚焦于移动性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移动性和民族志进行回顾,重点探究民族志与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关系和意义。其次,继续对民族志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关注的核心议题、类别选择及使用原则展开论述。最后,研究表明:①与定量研究方法、传统定性研究方法以及与传统民族志这三个方面来对比,民族志为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选择;②民族志的局限与不足之处也使其受到一定质疑,且争论的重点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能否保持价值中立的客观性问题,二是研究所涉及的隐私与伦理问题;③作为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新方法,纵使民族志存在争议,但就方法本身而言,民族志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推广空间,未来应进一步扩展民族志的关注内容和应用方向,克服民族志的方法局限,将民族志应用于更广阔的旅游研究之中。
邬崇钰,刘爱利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
国内外行政中心迁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行政中心迁移研究融汇了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环境等众多学科视角,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与未来演进趋势,对于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文献计量,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阐明了行政中心迁移的概念属性、研究主题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行政中心迁移的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其研究成果与国家政策形成存在互动关系,有效促进了行政区划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此外,行政中心迁移研究领域展现出的历史连续性及跨学科特质,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方法。鉴于国际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行政体制的差异,国际经验对我国而言,意味着需要依据中国特定的国情,运用辩证方法,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强对行政中心迁移的效应评估和机理分析,注重对迁移方案的科学评估,并利用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不断深化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通过有效的行政区划手段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空间治理效能。
徐少杰,王开泳,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
土坷垃与泥圪塔:认识和表征土壤团聚体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
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是土壤支撑地球环境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土壤团聚体系统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和这些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物质支撑。通过总结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持及土壤酶活性与微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控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探讨了它们与土壤团聚体系统发育的关系,特别是对团聚体性质及功能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这些方法如何促进人们对土壤团聚体系统的科学认识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讨论了土壤团聚体系统作为多样化微域空间对土壤固碳、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调节或控制机制,强调了团聚体颗粒—孔隙系统的多样性与这些功能和服务的多样化提供的关系,提出团聚体系统的多样性是理解和诠释土壤对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发育及其可持续服务的重要视角。同时,通过案例研究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试验分析数据表达方法,以便客观反映土壤团聚体系统在土壤功能和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以及人类管理活动对这些功能和服务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以此指导土壤的可持续管理。最后,讨论了土壤团聚体系统研究在土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建议将土壤团聚体系统视作土壤最基础的功能单元,而不仅仅是野外(田间)活动的直接受体。总之,土壤团聚体系统在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而需要对其进行长期且深入的系统研究,并建立全球统一的土壤团聚体系统生态过程、功能的分析和表征方法框架。现代土壤学的发展以促进土壤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核心基础在于对土壤团聚体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赵正,刘成,冯潇...
《地球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
近地层非平稳条件下地气湍流通量研究进展
在地表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湍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输送给大气的热量,调节着大、中、小尺度运动的动能传递与耗散。当前在近地层中,大气湍流的研究通常被简化为具有均一性的平稳湍流,然而由于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真实大气中湍流通常会表现出非均一性的非平稳特征。通过对近地层非平稳条件下地气湍流通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回顾了近地层非平稳湍流的特征,如间歇性、非对称性和非均一性等。非平稳湍流的出现机理主要为动力因素和热力因素。讨论了湍流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5种方法,以及目前使用的近地层非平稳湍流通量算法(小波分析法)。发现当前针对非平稳湍流通量的计算还有巨大的进步潜力,其中通过向湍流数据中增加已知非平稳信息从而获取“湍流通量真实值”的方法对后续的非平稳湍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宇杰,李煜斌
《地球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关键金属-非金属成矿规律研究进展
<正>华北克拉通存在三条古元古代造山带,自东向西依次为胶-辽-吉造山带、中部造山带和西部孔兹岩带(Zhaoetal.,2012)。这三条古元古代造山带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关键金属矿产包括钴和镍,关键非金属矿产包括石墨和硼,以及赋存于古元古代地层中的金矿等。钴、镍、石墨和硼是我国当前急需和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消耗量居世界前列。因此,加强我国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钴、镍、石墨和硼的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查,已成为满足国家需求、解决我国关键金属和非金属供给问题的当务之急。
刘福来,王舫,王慧宁...
《岩石学报》
2024年第10期
辽东硼成矿带研究进展
辽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硼矿资源产地,赋存硼矿的胶-辽-吉带古元古时期处于活动陆缘环境。辽东硼矿成因为沉积变质再造矿床,硼物质源于蚀变洋壳、俯冲沉积物、蛇纹石化地幔楔等俯冲洋壳系统的富硼地体,在洋壳向克拉通俯冲过程中,硼质在弧前释放进入岛弧火山系统参与热液循环,通过海底热泉等热液方式汇集于火山盆地形成含水硼酸盐初始矿层并被随后的火山沉积覆盖保存。在区域变质变形过程中,含水硼酸盐脱水重结晶并就位于变形构造形成的有利部位富集成矿。辽东硼同位素组成特征反应了对源区储库重硼的继承性,因此,用于探讨矿床成矿地质环境更具意义,而非用于海相和非海相沉积简单的对比。同产于含硼岩系中的含铜硫铁矿矿床沉积时间稍晚于硼矿床,两者空间上呈错位产出,据此可辅助找矿预测工作。区域上虎皮峪-红石砬子-清河复式背斜是辽河旋回多幕变形作用叠加形成的,宏观上控制含硼岩系硼矿床的空间分布。通过总结以往工作,建立了辽东硼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分析了找矿方向,特别指出的是,部分盖县岩组地层出露地区,深部具有寻找隐伏硼矿的探索空间,未来找矿前景可期。
李勇,樊金虎,李浩...
《岩石学报》
2024年第10期
2000—2022年中国钕动态物质流分析
钕(Nd)是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所需的关键稀土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电子、家用电器、风力涡轮机、汽车催化剂、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钕重要性日益凸显,开展钕物质流分析,定量刻画钕元素在全产业链的物质流动过程,厘定潜在风险点,对于提升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法构建了钕生命周期动态物质流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钕以国内供应为主,其他来源的钕资源占比较少,但近年来钕稀土精矿进口量逐渐增加。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钕上游产品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在产业链中游,钕主要用于生产钕铁硼永磁铁,2000年,消费领域占比90.28%,2022年,占比达到93.08%;在终端产品中,钕消费量由2000年的672 t增长到2022年的37 896 t,增长了56.3倍。中国钕资源产业链完整,钕在用存量规模大,极具回收潜力,然而钕回收率较低,亟待提升回收利用技术水平,促进稀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蔡浚旭,文博杰,韩中奎...
《中国矿业》
2024年第9期
- 1
- 2
- 3
- 4
- 5
- 6
- 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