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生活方式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关联中的作用研究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目前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关联的研究甚少,并缺乏生活方式因素的综合考虑及中国社区老年人群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尚需进一步验证。目的探究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MCI之间的关联,并评估生活方式因素在其中的潜在作用,为MCI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湖北老年记忆队列(HMACS),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8—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3个社区和大悟县48个村≥65岁老年人群,利用标准化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智力活动和BMI共6个因素进行生活方式评估,分析MCI患病率及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MCI的相关性以及生活方式对患病时长与MCI相关性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8 635名研究对象,MCI患病率为26.9%(2 322/8 6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1.263,95%CI=1.093~1.458,P=0.002)、糖尿病(OR=1.907,95%CI=1.476~2.463,P<0.001)、冠心病(OR=1.550,95%CI=1.173~2.047,P=0.002)、脑血管疾病(OR=2.129,95%CI=1.627~2.786,P<0.001)患病时长是老年人患MCI的影响因素。在高血压时长>10年(一般:OR=1.367,95%CI=1.086~1.720,P=0.008;不健康:OR=2.377,95%CI=1.560~3.623,P<0.001)、糖尿病时长>10年(一般:OR=1.688,95%CI=1.134~2.514,P=0.010;不健康:OR=2.083,95%CI=1.035~4.194,P=0.040)、冠心病时长≤10年(一般:OR=1.495,95%CI=1.030~2.169,P=0.034;不健康:OR=2.062,95%CI=1.155~3.682,P=0.014)患者中,生活方式是患MCI的影响因素;在糖尿病时长≤10年患者中,一般生活方式(OR=1.611,95%CI=1.065~2.437,P=0.024)是患MCI的影响因素;在冠心病时长>10年(OR=2.859,95%CI=1.118~7.307,P=0.028)、脑血管疾病时长≤10年(OR=1.778,95%CI=1.079~2.930,P=0.024)、脑血管疾病时长>10年(OR=2.589,95%CI=1.056~6.345,P=0.038)患者中,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患MCI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时间越长,患MCI风险越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剧了这种风险。建议及早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有效管理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来降低MCI的发生。
李弈晴,程桂荣,许浪...
《中国全科医学》
2025年第11期
断层错动下非连续管道的力学响应分析
断层错动诱发上覆土体破坏对跨越断层的埋地管道结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是复杂环境地下管线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场地因素。既有成果较少涉及正断层和逆断层错动影响下的解析解分析,且针对断层-管道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一般将管道结构视为连续管道,较少考虑管道接口的影响。首先,在简化SSR(静止区stationaryzone,剪切区shearingzone,刚体区rigid body zone)土体变形模型的基础上,结合erf函数和erfc函数,得到了正断层和逆断层错动影响下的土体位移曲线;其次,引入双参数Pasternak地基模型,对管道微元进行受力分析,借助有限差分法求解得到埋地管道结构的变形和内力;最后,将理论解析解和已有的试验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针对断层倾角、断层与管道交点位置和接口转动刚度等关键物理特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断层倾角会改变管道位移曲线和轴向应力曲线位置,但其位移最大值和轴向应力最大值基本一致,而断层与管道交点位置不仅会改变管道位移曲线和轴向应力曲线形状,其轴向应力最大值也将发生改变;随着接口转动刚度增大,管道最大轴向应力值随之增大,当接口转动刚度足够大时,可将非连续管道视作连续管道进行计算。
张治国,冯家伟,朱正国...
《岩土力学》
2025年第11期
滇西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滇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其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是特提斯构造、岩浆和成矿演化的缩影。该地区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收集、分析和整理已有的地质勘查资料及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通过对典型稀有金属矿床(点)的考察和研究,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综合研究”专题“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和远景评估”执行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和资源远景。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主要沿怒江和澜沧江断裂带呈带状、局部集中分布;成矿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伟晶岩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硫化物-石英脉型、金云母热液脉型、风化壳型以及煤系型和热泉型等,其中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中发育有宝玉石资源(如:碧玺和海蓝宝石等)。滇西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三叠纪(240~220Ma)、早白垩世(124~120Ma)、晚白垩世(80~70Ma)、古新世-始新世(65~50Ma)、渐新世(33~30Ma)、中新世(25~12Ma)等6个时期,分别与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碰撞环境、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大型剪切走滑作用有关。滇西Li-Be-Rb-Cs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其中渐新世和中新世主要与剪切走滑变形变质作用密切相关。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具有富F或富B,或富F且富B的特点,与不同时期分异程度较高的花岗岩关系密切。锡石、电气石和云母等指示矿物可以示踪稀有金属成矿过程及成矿元素组合的差异性。本文提出滇西稀有金属成矿具有地域性和时域性的特点,晚白垩世和中新世是该地区稀有金属大规模成矿时期,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较好,其中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是下一步主要突破方向。Li-Rb-Cs的找矿工作多集中怒江成矿带,腾冲-梁河地区以花岗岩型和风化壳型为主,高黎贡地区应以伟晶岩型和金云母热液脉型为主。Be矿找矿工作应集中于高黎贡和腾冲-梁河地区,崇山和西盟地区也应予以关注。Nb-Ta和Zr-Hf找矿应多注重寻找与主矿种共伴生元素的Nb-Ta和Zr-Hf。锡矿则应以寻找稀有金属花岗岩型为突破口,以及在已有矿床的深部和外围开展工作。
李晓峰,徐恒,朱艺婷...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喜马拉雅造山带木斯塘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及其指示意义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仲巴县木斯塘地区发现锂辉石伟晶岩,这是首次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西部发现富锂伟晶岩,其矿物组成中包含锂辉石、透锂长石、绿柱石、铌钽铁矿、锡石等锂-铍-铌-钽-锡等稀有金属矿物。这些锂辉石伟晶岩和相伴生的淡色花岗岩显示经历过高程度结晶分异演化特征。根据岩相学观察,木斯塘地区所发现的锂辉石可分为自形的锂辉石Spd-Ⅰ和与石英交生的锂辉石Spd-Ⅱ两类,部分样品可以观察到锂辉石周围有透锂长石生长。所采集样品中并未见锂云母和锂电气石等结晶于岩浆演化晚期的矿物。根据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锂辉石伟晶岩样品相较于淡色花岗岩样品的K2O/Na2O、Zr/Hf和Nb/Ta比值均呈降低趋势,其Li2O含量为1.63%~2.52%,已达工业品位。锂辉石伟晶岩中其他稀有金属元素含量也较高,如Be(140.5×10-6~289.8×10-6)、Nb(79.59×10-6~109.8×10-6)、Rb(301.4×10-6~728.9×10-6)、Ta(19.97×10-6~84.89×10-6)、Sn(76.76×10-6~127.2×10-6)。通过锡石与独居石的U-(Th)-Pb同位素定年,确定木斯塘锂辉石伟晶岩形成时代约为24Ma,属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浆活动的新喜马拉雅阶段,时间上与珠峰地区中段中部的琼嘉岗(普士拉)锂辉石伟晶岩和希夏邦马峰地区岗布锂辉石伟晶岩的形成时代大致相似。依据本文木斯塘淡色花岗岩独居石所得年龄(21~22Ma)及前人数据,木斯塘淡色花岗岩浆的活动时间的大致范围为26~17Ma,其中包含多期的岩浆活动。上述特征均表明喜马拉雅中段西部的木斯塘地区具有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的广阔前景。
李雪震,刘小驰,邢璐遥...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黔西六枝地区梁山组沉积环境与锂在黏土岩中的富集机制
黔西六枝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是一套形成于滨岸潮坪-潟湖环境的灰黑色碳质泥岩、泥质灰岩夹灰岩透镜体组合,其中产有萤石矿,且赋存有丰富的锂资源。本文在对六枝地区梁山组沉积环境调查基础上,对平桥剖面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工作。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碳质泥岩中Li含量(395×10-6~4063×10-6,平均2138×10-6)明显高出泥质灰岩(284×10-6~1191×10-6,平均797×10-6)和灰岩(417×10-6~1021×10-6,平均682×10-6)数倍;Li主要富集于潟湖相碳质泥岩中,其含量与Al2O3含量成正相关,而与CaO含量和烧失量构成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黏土矿物是Li的主要载体矿物;Ga含量、δU值、V/(V+Ni)比值、Sr/Cu比值与CIA值共同表明,早二叠世时期六枝地区为温湿气候环境,该时期的梁山组沉积水体处于海陆过渡部位的半咸水-淡水环境,具有氧化-弱还原状态。萤石矿体及相关的热液蚀变带中Li的含量总体远高于地壳平均值,且Li与W、Sn等热液流体相关元素的含量呈现相同变化趋势,即随着远离萤石矿体顶板的距离增大而升高。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X)及元素相关性结果显示,绿泥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在萤石脉体周围富集程度更高,且绿泥石是主要的富Li黏土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次之。上述证据共同表明,六枝地区梁山组地层中Li的初始富集及富Li岩浆热液流体的补给是区内Li异常富集的关键。
张佳慧,闫臻,付勇...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碳酸岩型矿床重稀土元素富集机制
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HREE),因其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备受关注。华南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离子吸附型矿床,长期占据着全球重稀土资源供应的主要地位。然而,由于这些矿床的开发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因此许多矿床已被暂停开采。在这种背景下,寻找和开发新型重稀土资源变得尤为迫切。碳酸岩型矿床作为全球稀土资源的最主要来源,虽然大多数以轻稀土元素(LREE)为主,但也有少数矿床显示出重稀土元素(HREE)的相对富集,展现出巨大的资源潜力。因此,开展碳酸岩或碳酸岩型矿床中重稀土富集机制的研究,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碳酸岩岩浆形成及演化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别是轻-重稀土的分异行为,指出在大多数地质过程中,轻稀土在碳酸岩相中的富集程度通常高于重稀土,导致碳酸岩体系主要富含轻稀土。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已报导的相对富重稀土的碳酸岩或碳酸岩型矿床(包括我国新疆的巴楚碳酸岩、秦岭地区的黄龙铺-华阳川碳酸岩,纳米比亚的Lofdal矿床,马拉维的Songwe Hill岩体,加拿大Arshma矿床等)稀土元素分异和富集机制进行了总结,明确了源区成分、熔体演化、流体演化、水岩作用、热液改造等因素都可以导致重稀土相对富集,其中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流体-围岩-矿石相互作用是导致重稀土富集的关键因素。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世界最大的稀土矿——白云鄂博的重稀土富集现象。最后,对碳酸岩体系重稀土的富集机理研究及资源利用提出了展望,旨在为该类矿床重稀土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参考与启示。
黄龙,范宏瑞,杨奎锋...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攀西地区羊合五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钴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与富集机制
攀西地区与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床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伴生有可观的钴资源。为实现对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钴的资源评价与综合利用,本文选取攀西地区的羊合五铜镍矿床为例,阐述钴在全岩和矿物中的分布特征,查明其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岩浆作用过程中钴的富集机制。在全岩层面,辉石岩带具有最高的钴含量(177×10-6),其次为斜长辉石岩带(133×10-6)、橄榄辉石岩带(103×10-6)、辉长岩带(63.4×10-6)。在矿物层面,各类矿物平均钴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镍黄铁矿(3.56%)、橄榄石(175×10-6)、磁黄铁矿(96.6×10-6)、角闪石(54.8×10-6)、钛铁矿(34.2×10-6)、辉石(31.0×10-6)、黄铜矿(1.15×10-6)、斜长石(0.05×10-6)。矿物微区原位分析结果结合镜下观察发现镍黄铁矿为矿床中最重要的载钴矿物。镍黄铁矿根据其形态、分布位置可分为三类:(1)分布于硫化物颗粒边缘,呈棒状或楔状充填于硫化物颗粒中的填隙状镍黄铁矿(PnI);(2)分布于硫化物颗粒内部,呈规则或较规则状的颗粒状镍黄铁矿(PnII);(3)分布于硫化物颗粒内部和边缘,呈出溶针状、毛刷状或火焰状的出溶状镍黄铁矿(PnIII)。这三类镍黄铁矿的钴含量依次降低,分别为5.44%、3.54%、1.70%,反映了随着成矿过程推进,岩浆温度降低,结晶出的镍黄铁矿形态也发生变化,钴含量越来越低。矿物中的Co-Ni(Fe)负相关表明钴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替换Ni2+、Fe2+等二价阳离子。钴富集机制主要包括硫化物熔离、硫化物熔体结晶和硅酸盐熔体的分异结晶作用。硫化物熔离过程的钴富集系数为28~35,根据母岩浆与镍黄铁矿钴含量计算得硫化物熔体结晶过程中钴富集系数为10~12。硫化物熔离和硫化物熔体结晶对钴的富集效率最高,是最重要的富集机制。本文依据上述地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提出了攀西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钴的富集机制模型。
阮班晓,杨翱,刘瑞钦...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古亚洲洋东段兴安地体增生过程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亚洲洋东段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大兴安岭内部发现了一些新的蛇绿混杂岩带,但是对其形成时代和动力学机制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大兴安岭南段伊尔施蛇绿混杂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揭示古亚洲洋东段构造演化,重建兴安地体的增生过程。伊尔施蛇绿混杂岩为一套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构造混杂岩,主要由异剥钙榴岩、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蚀变辉长岩以及上覆的角闪安山岩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异剥钙榴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598±1Ma)、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形成于早泥盆世(410~407Ma)、蚀变辉长岩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53~248Ma),记录了古亚洲洋东段(新林-喜桂图洋、嫩江洋和索伦洋)从新元古代晚期至早三叠世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其中异剥钙榴岩形成于洋内俯冲环境,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蚀变辉长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背景下的陆内小洋盆环境。在详细研究伊尔施蛇绿混杂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新元古代中期-早中生代大兴安岭地区蛇绿混杂岩和弧相关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构造背景,本文认为兴安地体是在古亚洲洋东段俯冲背景下,由一系列不同时代的增生杂岩、岩浆弧和沟-弧-盆地系统组成的增生地体。
魏江峰,周桐,刘永江...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胶北古元古代变质超镁铁质岩的原岩识别及初步研究
胶北高压麻粒岩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是目前为止华北克拉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古元古代高压基性麻粒岩、高温泥质麻粒岩和变质超镁铁质岩共存的地区。变质超镁铁质岩通常呈透镜状产出在TTG片麻岩之中,并在空间上与基性麻粒岩伴生。由于高级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叠加,胶北变质超镁铁质岩的原岩时代和成因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对莱西-莱阳一带的变质超镁铁质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并对其原岩结晶条件进行了估算,厘定其原岩主要为辉石角闪橄榄岩和橄榄辉石角闪石岩,主要由橄榄石、斜方辉石和角闪石组成,发育近等粒粒状变晶结构,普遍的三联点结构指示这三个矿物为平衡共生关系。同时,还可以看到橄榄石、斜方辉石和角闪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包裹的关系。橄榄石属贵橄榄石(Fo=79.87~89.23),辉石大多为古铜辉石(En=80.73~88.55),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且在不同样品中的含量变化较大(20%~50%)。橄榄石(Mg#=80~89)和斜方辉石(Mg#=81~89)的Mg#值变化范围较大,且均低于地幔成因的范围。角闪石的Mg#值(82~91)、Ni(~1100×10-6)和Cr(平均~3600×10-6)含量较高,但仍远低于地幔捕虏体中角闪石的Cr含量。同时在主量元素协变图解中,变质超镁铁质岩的MgO与TiO2、Al2O3、CaO和Cr2O3等主量元素显示出与堆晶岩一致的变化特征,而低的MgO(25.94%~34.91%)、Cr(平均2310×10-6)和高的FeOT(9.34%~11.41%)含量,以及平坦的REE配分模式则能很好的与地幔岩区别开。因此研究区变质超镁铁质岩的原岩不是地幔残片,而是幔源岩浆底垫到下地壳后在~1200℃开始结晶分异形成的堆晶岩,随后与就位在下地壳的变基性岩和变泥质岩共生在一起并一同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抬升至地表的过程。
张华桥,高亢亢,商光锐...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藏南冈底斯带大竹卡地区闪长岩体及花岗岩脉成因研究: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Hf-O同位素的约束
藏南冈底斯带作为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的重要记录者,其晚中生代岩浆岩的成因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壳演化的深入认识。本文以冈底斯带中段大竹卡地区出露的闪长岩体和花岗岩脉为研究对象,综合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多同位素(Sr-Nd-Hf-O)示踪等研究。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体的结晶年龄为150.74±0.91Ma,花岗岩脉的结晶年龄为104.70±1.20Ma,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两类样品均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弧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闪长岩体具有正的εNd(t)值(+6.17~+6.98)和εHf(t)值(+9.78~+13.18),以及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327~547Ma)。岩体具有较高的Mg#值(48.77~48.86),指示其形成过程中有地幔组分的加入。研究表明,闪长岩为典型的两端元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其中基性组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而长英质组分则来自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花岗岩脉具有高的εNd(t)值(+6.04~+7.73)、相对年轻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272~412Ma)和中等的全岩δ18O值(9.69‰~11.71‰),表明其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此外,闪长岩体和花岗岩脉还显示出低的氧逸度值(lg fO2=-23.83和-16.88),指示其铜矿化潜力有限。综上,本文研究不仅为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证据,也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壳生长过程及区域成矿潜力评估提供了重要约束。
孟元库,崔婧嫄,袁昊岐...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昌宁-云县地区新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对滇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制约
滇西地区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南缘,其新生代岩浆活动是地质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前人对滇西地区新生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存在争议。本文选取临沧花岗岩岩基北部昌宁和云县两地出露的新生代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昌宁二长花岗岩的年龄约为46Ma;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钾、低钙和准过铝质的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εHf(t)值为-4.93~-2.2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43~1.26G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其具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起源于增厚的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云县二长花岗岩的年龄约为27Ma;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低镁,强过铝质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εHf(t)值为-5.97~-2.34,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99~1.26G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其具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由地壳中变泥质岩石经白云母脱水熔融所形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由于俯冲的新特提斯板片回撤导致岩石圈地幔发生对流减薄,使得软流圈物质上涌从而诱发增厚的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由此形成了昌宁二长花岗岩,随后新生代大规模走滑剪切活动所衍生的剪切加热诱发地壳脱水熔融,进而形成了云县二长花岗岩。
班丁,李刚,刘正宏...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冀东麻地、汉儿庄淡色花岗岩铌钽铁矿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对华北克拉通侏罗纪稀有金属成矿的启示
淡色花岗岩及与之相关的稀有金属矿化,是Nb、Ta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此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或氧同位素示踪岩浆源区研究,往往因为锆石高U等问题而难以实现或并不能准确限定。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冀东地区的麻地花岗岩具有典型淡色花岗岩的特征,并显示稀有金属成矿的潜力。本文在作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样品中发现的铌钽铁矿进行了原位LA-ICP-MS U-Pb定年,并开展了全岩和石英等主要造岩矿物的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麻地淡色花岗岩内、外相带两个样品的铌钽铁矿分别得到了180.3±1.1Ma、186.1±1.4Ma的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侏罗世。铌钽铁矿的岩相学观察,则支持Nb、Ta的成矿时代与成岩时代接近,二者密切相关。全岩及石英单矿物δ18O指示麻地淡色花岗岩并非变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而是具有与区域其他侏罗纪花岗岩一致的I型花岗岩属性。对冀东地区汉儿庄淡色花岗岩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综合研究认为,冀东地区的确存在着一期以麻地、汉儿庄为代表的侏罗纪淡色花岗岩,并显示稀有金属矿化的潜力。它们可能是与同期黑云母花岗岩类似的I型花岗岩岩浆,在经历不同程度结晶分异和演化的产物。华北克拉通北缘吉南、辽西等地以及华南某些地区,也零星报道了一些类似的侏罗纪花岗岩。因此,华北克拉通东部乃至中国东部更大范围,可能均存在这一期的淡色花岗岩且具有稀有金属成矿的潜力,值得关注。
范文博,郑欢,鲍霖...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成矿作用:来自辉钼矿Re-Os同位素和榍石原位U-Pb年龄的约束
朱拉扎嘎金矿是位于华北板块北缘西段阿拉善地块的一座超大型金矿,为“亚洲金腰带”的东延部分,其成矿时代一直不明确,限制了对“亚洲金腰带”成矿作用的系统认识。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研及岩相学研究,在朱拉扎嘎金矿中识别出与金共生的榍石,并首次发现与金矿成矿相关的辉钼矿,对此开展了榍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分析。研究表明,朱拉扎嘎金矿中榍石的Th/U比值基本为0.16~1.26,形成温度约为594~618℃,为热液成因;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重稀土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并且有Ce弱正异常和Eu异常变化较大,指示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由早期的氧化环境逐渐变为还原环境。定年结果显示,榍石U-Pb年龄为284.3±7.7Ma, 2件辉钼矿样品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77.5±3.9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代表了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年龄。结合区域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岩成矿年龄的对比分析,认为朱拉扎嘎金矿床与浩尧尔忽洞金矿、毕力赫金矿等与“亚洲金腰带”上的典型矿床相似。朱拉扎嘎金矿床为大洋闭合过程中板块俯冲、碰撞背景下,早期沉积形成的含矿地层经晚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叠加改造形成的热液矿床。
闫鹏程,江思宏,赖勇...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菲律宾海铁锰结核和结壳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
铁锰沉积矿产资源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在边缘海也有显著分布。菲律宾海作为全球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背景使其成为研究铁锰结核和结壳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理想场所。本研究综合了菲律宾海铁锰结核和结壳调查和研究成果,绘制了研究区铁锰沉积矿产的分布图,对比了不同区域样品的矿物、化学组成和成因机制。结果显示,菲律宾海铁锰结核和结壳共生现象普遍,发育水成、热液和水成-热液过渡型等多种类型。这些铁锰沉积矿产的形成得益于强大的底流、持续的氧化条件和较低的沉积速率,分布在较宽的水深范围,在1572~3845m形成富集带。水成型铁锰结核和结壳在九州-帕劳海脊和西菲律宾海基塔-奄美海台、(冲)大东海脊以及中央裂谷带广泛分布,其壳层厚度最大达15cm,最早可以追溯到19Ma。这些样品厚度主要为7.2~25.0mm,生长速率主要为4~7mm/Myr。热液铁锰沉积矿产在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弧区域广泛发育,生长速率高,Co、Ni、Cu等金属品位低且变化范围大。菲律宾海深海盆地,尤其是西菲律宾海盆,铁锰结核发育稀少,这可能与九州-帕劳海脊和中央裂谷带等连续地形的阻隔作用有关,这些地形既不利于深水区物质和氧气的循环,也不利于沉积物的清除,导致相对封闭的海盆只能在局部形成小规模铁锰沉积矿产。尽管如此,东菲律宾海盆发育相对丰富的铁锰结核和结壳,其化学组成和地理位置介于上述两个区域,呈现以水成成因为主的水成-热液混合成因。此外,九州-帕劳海脊和西菲律宾海高地古老而稳定基底为铁锰壳层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关的水成型铁锰沉积矿产最具资源潜力,具有与典型水成型铁锰矿产相似的矿物和化学组成,尽管其Co、Ni、Cu的金属品位略低,但该地区较快的生长速率和较浅的水深有望弥补这一不足。
任江波,王历星,刘实佳...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新疆岩浆钒钛磁铁矿矿床的主要特征研究与勘查新进展
随着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新疆塔里木周缘和东天山地区钒钛磁铁矿找矿勘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确立了新疆作为我国重要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奥依布拉克、瓦吉里塔格和尾亚矿床的规模均达到了亿吨级,虽然这些矿床总体品位偏低,但也具有矿体厚、埋藏浅、伴生组分多以及矿体稳定连续等开发优势。本文在总结岩浆钒钛磁铁矿矿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塔里木西北缘、东天山-北山等地区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勘查新进展、主要特征和成因模式,分析了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并对未来勘查要点进行了展望。由于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岩浆事件,形成了多种动力学成因类型的钒钛磁铁矿矿床,具体可划分为三类:(1)与早二叠世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相关,代表性矿床包括塔里木西北缘的奥依布拉克、普昌、瓦吉里塔格等;(2)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后碰撞期间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相关,代表性矿床包括东天山-北山的磁海、香山西矿床;(3)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期间冈瓦纳大陆沿欧亚大陆南缘汇聚有关,形成于东天山东段陆内造山阶段的辉长质层状岩体,代表性矿床包括东天山星星峡剪切带西侧的尾亚矿床。新疆钒钛磁铁矿的成矿条件多样,资源潜力巨大,未来应加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大规模低品位铁矿石的勘查工作,同时深化钒钛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以充分发挥新疆地区钒钛磁铁矿的资源优势。
薛胜超,孙海微,柏中杰...
《岩石学报》
2025年第7期
转角干涉光刻窄间隙莫尔光栅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是通过光子与自由电子共振的局域光场,实现近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显著增强,其被广泛应用于分子传感及增强光谱探测等领域。然而,由于SPR模式与纳米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设计并制造可大面积生产的共振波长连续可调的金属纳米结构成为SPR器件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检测衬底的应用需求,提出了紫外激光双光束干涉转角光刻技术与金属离子溅射沉积工艺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平方厘米级SPR连续可调的窄间隙金纳米薄膜莫尔光栅(AuNF Moire-grating)结构。通过调节激光双光束干涉光刻两次曝光转角(20°~40°),对光栅莫尔纹周期(439~864 nm)进行了精细调节,进而实现了540~875 nm波段内的SPR吸收调控。系统研究了莫尔纹周期及入射光偏振对AuNF Moire-grating共振吸收的影响,揭示了AuNF Moire-grating表面等离激元和窄间隙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对入射光场的协同调控规律。在共振激发条件下,实现了检出限为10-10 mol/L的非偏振依赖SERS痕量检测。研究结果为共振波长可调谐SERS衬底的制造提供了新思路。
孙琬婷,闫胤洲,赵晨...
《中国激光》
2025年第6期
被动活动门试验中的土拱效应演化规律
土拱效应广泛存在于岩土工程中,通常采用活动门试验进行研究。传统的活动门试验较少关注隧道抗浮、锚板拉拔等被动活动门的工况。有鉴于此,研发了伺服升降的阵列式活动门试验装置,采用密实砂土作为填料开展了平面应变被动活动门试验,采集了活动门上升过程中的全阵列竖向荷载变化以及断面位移,得到了被动土拱效应演化的荷载-位移反应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填料高度增加,荷载重分布更加明显,最大土拱率、极限土拱率及对应的归一化位移量均增大。断面位移与滑移面呈喇叭口形向填料表面发展,剪应变集中分布在活动门两侧形成显著的弧形滑移面,滑移面底部与竖直方向夹角接近于0°,并随路堤高程增加而增大。当填土高度较高时,随着活动门上升量的增加,外侧滑移面的内部发展出新的滑移面。依据实测得到的剪切带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得到了修正的极限平衡法计算公式,计算出的最大土拱率与试验结果较为相符。
芮瑞,LIN A H,杨俊超...
《岩土力学》
2025年第6期
磷石膏基团粒调控固化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能
淤泥颗粒细腻、含水率高,固化强度主要由胶结强度提供,摩擦强度不高。以磷石膏、矿渣和生石灰为原料,制备磷石膏基团粒,再协同水泥固化淤泥,评价了固化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磷石膏基团粒的吸水率为13.4%,可以局部分离淤泥中的自由水,提升水泥的固化效果;压实成团后,磷石膏中的可溶磷(氟)浸出浓度均显著低于原状磷石膏的对应浸出浓度,且均低于地表III类水的排放标准(P浸出浓度≤0.2 mg/L,F浸出浓度≤1.0 mg/L),满足环保要求;磷石膏基团粒(粒径d≤5 mm)均匀分布于淤泥中,发挥骨架效应,明显提升固化淤泥强度,提升率达到22.3%,强度超过1 MPa。究其原因,团粒中的磷石膏-矿渣粉-石灰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C-S-H)凝胶和针状钙矾石,C-S-H凝胶和针状钙矾石相互交织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填补了磷石膏基团粒内部孔隙和团粒-淤泥交界过渡区的孔隙,既固定了可溶磷和氟,又提升了团粒-淤泥界面过渡区的搭接能力。研究结论既为磷石膏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淤泥固化提供新方法。
谈云志,吴仙桥,吴军...
《岩土力学》
2025年第6期
点载作用下页岩岩屑史氏硬度尺度效应研究
由于页岩取心成本高,导致基于岩心的史氏硬度方法受到限制。为此,通过岩屑筛分、样品制备、点载试验,揭示了不同形状和尺寸下的岩屑极限压强变化规律,建立了岩屑-岩心史氏硬度转换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页岩岩屑形状分为块状、宽片状、长条状及窄片状4种类型。(2)块状和宽片状岩屑的极限压强随着长轴、中轴和短轴尺寸的增大而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窄片状和长条状岩屑无显著规律。(3)极限压强平稳段的初始尺寸长轴为8.2 mm、中轴为5.9 mm、短轴为3.2 mm,大于初始尺寸时结果有较强的稳定性。(4)岩屑的史氏硬度低于岩心的测试结果,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达到0.9以上。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套低成本、实时的页岩史氏硬度评价方法和标准,能够为钻井优化提供依据。
张立刚,李浩,李庆龙...
《岩土力学》
2025年第6期
应力波扰动下岩石节理端部应力集中特征分析
为分析岩石节理在动力扰动下的端部应力集中效应,基于岩石节理受压闭合的特点,视节理符合椭圆形态特征,引入修正的节理法向刚度非均匀分布双曲线模型,综合考虑地应力、节理倾角以及节理长度等因素,对P波与SV波入射扰动下的节理表面应力与端部应力集中效应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节理形态特征条件下,越靠近节理端部,应力波对节理面正应力的扰动幅值逐渐增加,节理对应力波的削减作用逐渐降低,更接近于应力波在完整岩石中的传播效果;节理端部的应力集中效应与节理表面的压应力和剪应力呈正相关,但压应力引起的节理端部应力集中效应更为显著;与忽略节理形态特征条件相比,考虑节理形态特征条件下端部的应力集中效应随应力波入射的波动更为明显,更易发生破坏,更有利于工程安全的分析;在相同条件下,P波主要引起节理面上的正应力变化,而SV波则主要引起剪应力变化;在节理端部的延长点上,随着应力波入射角度增加,SV波对剪应力的影响效果减弱,而对正应力的影响效果加强,这与P波的影响效果表现相反,并且水平位移与正应力值呈正相关性,竖向位移随剪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当节理处于拉剪状态下,端部绝大部分区域的正应力表现为拉应力,而当节理处于压剪状态时以压应力为主。
许明,袁帮国,蔡宇...
《岩土力学》
2025年第6期
- 1
- 2
- 3
- 4
- 5
- 6
- 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