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西藏康马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与特提斯喜马拉雅锂资源前景
本研究报道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康马穹隆新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这是首次在特提斯喜马拉雅穹隆内识别出富锂矿物伟晶岩。该伟晶岩呈岩脉状集中侵位于康马穹隆西南部韧性剪切带中,围岩为二叠统白定浦组厚层大理岩化灰岩。锂辉石伟晶岩中出现的稀有金属矿物包括锂辉石、透锂长石、锡石、天河石、绿柱石、铌铁矿族矿物、褐钇铌矿、铌铁金红石和烧绿石等。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锂辉石伟晶岩样品锂含量范围是28.7×10-6~15251×10-6,对应Li2O含量最高为2.64%,已达到工业品位;此外,Rb、Nb等稀有金属元素也具有较高的含量(Rb=176×10-6~2528×10-6、Nb=22.4~145×10-6)。相对喜马拉雅其他区域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康马锂辉石伟晶岩具有富集重稀土特征((La/Yb)N=0.11~0.75),并显示出较高的Nb/Ta(3.65~8.84)、Zr/Hf(9.68~14.9)比值以及更为显著的负铕异常(Eu/Eu*=0.003~0.05)。独居石原位U-Th-Pb定年结果表明,锂辉石伟晶岩形成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6~22Ma),与出露于康马穹隆核部的绿柱石伟晶岩脉侵入时代(25Ma)相一致。本文提出康马穹隆存在新生代岩浆作用,锂辉石伟晶岩是淡色花岗岩岩浆强烈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其形成与穹隆拆离断层系统密切相关。康马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揭示出特提斯喜马拉雅穹隆内具有良好锂成矿前景,穹隆周边韧性剪切带应是进一步稀有金属勘查的重点层位。
次仁顿珠,刘小驰,毛国正...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嫦娥五号角砾岩岩屑中矿物及玻璃的地球化学特征
嫦娥五号(CE-5)任务返回了位于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KT)中年轻的玄武岩单元的月壤样品,为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已有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月壤中的玄武岩岩屑,但同样拥有着可观数量的角砾岩岩屑却较少被研究。角砾岩为了解月壳成分、岩性多样性、撞击过程和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是月球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项研究的样品为铲取月壤样品中的角砾岩岩屑,其主要表现为撞击熔融碎屑、岩石和矿物碎屑嵌套在细粒基质中,可含少量玻璃碎屑。系统的岩石矿物学研究发现,CE-5角砾岩岩屑中的矿物以橄榄石、辉石、长石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多见撞击玻璃,未见高压相撞击特征矿物。本研究中的角砾岩岩屑均遭受过S3及以上等级的撞击,撞击压力>~20GPa。少部分具有流动结构的长石质玻璃的角砾岩岩屑所遭受的冲击的等级则可达到S5,甚至更高(撞击压力>~42GPa,熔融温度>~1100℃)。角砾岩岩屑中矿物的化学组成表明,构成CE-5角砾岩的主要物质是CE-5着陆区本地的年轻玄武岩,但有约1%~8.5%的矿物和CE-5玄武岩有差异,可能是来自着陆区月海之外的成分。玻璃的化学成分可以通过简单的玄武质矿物混熔来解释,仅个别岩屑中的玻璃记录了月球高地物质的化学组成。对比Apollo及Luna的样品外来成分及年龄,可初步推测CE-5着陆区在~2.0Ga的玄武质岩浆喷发后并未经历大的表面改造,这和月表撞击通量的减少一致。
王莎莎,李林曦,惠鹤九...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白云鄂博矿床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原位Rb-Sr定年:对稀土-铌成矿作用的指示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级的稀土矿床,并蕴含有丰富的铁、氟和铌等资源。云母是该矿床中常见的矿物之一,常与矿石和脉石矿物共生。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研究,本文选取了白云鄂博矿床中含云母的代表性矿石类型,包括云母型矿石、萤石条带状矿石、白云石型矿石和霓石型矿石,对其开展了云母原位Rb-Sr定年及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碳酸岩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及其对稀土-铌成矿作用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四类矿石中的云母均为热液成因,结晶温度约为230~480℃。萤石条带状矿石、白云石型矿石和霓石型矿石中的云母主要为富镁金云母,其中,萤石条带状矿石和霓石型矿石中的金云母Rb-Sr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10±14Ma(n=20)和399±12Ma(n=15),而白云石型矿石中的金云母Rb-Sr同位素体系可能被扰动;云母型矿石以镁质黑云母为主,黑云母Rb-Sr反等时线年龄为287±16Ma(n=20)。本文研究揭示,在早古生代,贫稀土的云母主要以脉石矿物的形式从热液流体中结晶,促进了残余流体中稀土含量的升高和之后的矿化;而在二叠纪,部分云母的Rb-Sr体系被矿区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重置,记录了对早期矿化的改造,可能与高品位的铌矿化相关。
姚璐航,李扬,张文...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铌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
内蒙古白云鄂博是我国第一大铌矿床,但含铌矿物颗粒细小,赋存状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不清导致铌成矿过程与成矿规律研究程度不深,严重影响了白云鄂博铌找矿以及综合利用。本文结合野外地质观察以及精细岩相学、矿物学等方法,详细描述了白云鄂博主矿、东矿、西矿和东介勒格勒矿区典型的铌矿体的空间分布,产出特征、矿石类型、铌的赋存形式及矿物共生组合。白云鄂博铌矿与稀土矿体具有同体共生和异体共生关系,其中异体共生的铌矿体为独立矿体,主要分布在西矿板岩内以及围岩接触带上,而同体共生为铌矿体位于稀土或铁矿体内部,见于主矿、东矿以及东介勒格勒中。根据岩相学、矿物学研究显示,白云鄂博矿区西矿主要的铌矿石为富云母霓长岩型,而主矿、东矿以及东介勒格勒主要的铌矿石分别为碳酸岩脉型、条带状霓长岩型以及条带状白云石碳酸岩型。白云鄂博主要的含铌矿物有易解石族矿物、铌铁矿族矿物、烧绿石、包头矿、褐钇铌矿,西矿以铌铁矿和烧绿石为主,主矿、东矿以及东介勒格勒以易解石为主。成矿差异可能与热液活动、构造活动以及围岩蚀变的类型不同有关,西矿与钾质霓长岩有关,主矿、东矿以钠质霓长岩有关。白云鄂博铌成矿具有岩浆和热液成因,其中岩浆成因的铌铁矿形成时代与火成碳酸岩侵位时间一致,铌来源于火成碳酸岩。而霓长岩化等热液作用有助于铌的活化富集再沉淀,在热液活动较强的区域形成铌的局部富集。碳酸岩岩浆的高度结晶分异同样促进了晚期铌与稀土的超常富集,在晚期碳酸岩脉以及东介勒格勒中形成热液成因的易解石。本研究通过明确含铌矿物的分布规律,厘清成矿过程,进一步提出白云鄂博铌与稀土具有耦合成矿的关系,为白云鄂博铌找矿以及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诸泽颖,柯昌辉,赵永岗...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南岭东西段中生代基性岩浆差异及其对“东钨西锡”的制约
南岭地区中生代幔源基性岩浆的持续活动为地壳部分熔融和岩浆房的持久演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热量,是成钨、成锡岩浆得以分异乃至成矿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性的岩体、岩脉、岩株在南岭地区广泛出露,岩浆活动自晚三叠世(215Ma)持续至晚白垩世(75Ma),岩性以玄武岩、辉绿岩及煌斑岩为主,以北东走向的郴州-临武断裂带为界可将其划分为东、西两段。南岭东段的基性岩约19处,主要分布在赣粤两省交界;南岭西段的基性岩分布在12处,集中于湘南地区,少量分布于桂北地区。随时代由老至新,东、西两段基性岩均呈现出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从亏损到富集的演化趋势,但东段基性岩以钙碱性和拉斑系列为主,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IAB型特征;而南岭西段为碱性系列为主,具有富集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OIB型特征。差异性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东段基性岩源区主要受到俯冲板片脱水流体和洋壳上覆沉积物熔体交代,而西段基性岩源区的交代介质来自于古太平洋板片脱水后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南岭地区具有东段富钨、西段富锡的分布格局,这种空间规律性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包括源区组分、壳-幔相互作用、分异程度、氧逸度和挥发分等。幔源岩浆对酸性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在促使壳源岩浆发生部分熔融和维持岩浆房持续发生分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注入岩浆房内从而改变成钨、锡岩浆体系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南岭东、西段基性岩浆的差异性及其参与方式是造成东钨西锡空间分布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闫金禹,马星华,郭春丽...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赣南河源锂矿床伟晶岩岩石成因及其锂超常富集机制:来自锆石、磷灰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的约束
锂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推动世界前进的金属”。华南是我国花岗岩型铌、钽、锂等稀有稀土金属矿产重要产地,其中江西省伟晶岩型锂矿床主要集中分布在赣南地区,被认为与会同岩体密切相关。然而,伟晶岩岩石成因及其锂超常富集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理解和揭示。本文以江西省伟晶岩型锂矿床的典型代表——河源锂矿床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成岩成矿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Nd同位素研究,查明伟晶岩岩石成因,揭示锂超常富集机制,建立伟晶岩型锂矿床成矿模型,解开江西省伟晶岩型锂矿床成因难题。研究获得会同复式岩体细粒碱长花岗岩和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08.7±2.8Ma和401.2±2.7Ma,获得含锂辉石伟晶岩中磷灰石U-Pb年龄387±10Ma,在误差范围内与会同复式岩体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表明锂辉石成矿作用与会同岩体具有成因联系。粗粒黑云母花岗岩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含量高(∑REE平均值为276.57×10-6),高硅(69.81%~75.31%),适度富碱(K2O:3.96%~6.16%,Na2O:2.22%~3.25%),具有较为明显的Eu负异常(δEu平均值0.34),10000Ga/Al比值范围为2.98~3.76(>2.6),高场强元素Zr+Nb+Ce+Y含量范围为408.3×10-6~544.1×10-6(>350×10-6)。细粒碱长花岗岩则表现出过铝质高分异S型花岗岩特征:低的TiO2、Fe2O3、CaO、MgO、∑REE、Nb/Ta、Zr/Hf比值,更高的Li、Rb、Cs和分馏效应(La/Yb)N;白云母矿物的存在;且其所有样品均出现标准刚玉分子,质量分数范围为2.87%~3.56%,均大于1%;铝饱和指数(A/CNK)均大于1.1;Th和Y含量低,且Th、Y与Rb呈现负相关关系。前后两者εNd(t)同位素比值分别为-9.43~-9.10、-13.49~-13.35,Nd同位素组成非常均一,能较好地反映源区的特征,粗粒黑云母花岗岩(A型)应源自下地壳部分熔融,细粒碱长花岗岩(S型)可能为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会同岩体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碱长花岗岩Li含量为35.5×10-6~103×10-6,变质沉积岩Li含量高达71.4×10-6~1390×10-6(平均值为662.36×10-6);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物质来自富锂变质沉积岩的重熔,大规模的复式会同花岗岩体提供持久充足的热源,以(热隆)形态上侵形成以花岗岩基为中心,边缘为围岩(变质沉积岩)遭受高温熔融,从而使富Li的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富Li的伟晶质岩浆。从研究中获得找矿启示:地层上变质沉积岩锂含量超常展布区为首要勘查目标,伟晶岩型锂矿床的形成是构造、岩浆与含矿热液Li异常分布相互耦合的结果。
冯莲花,田世洪,李海立...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白马石沟岩体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地表覆盖严重、基岩露头少,实物研究资料有限,制约了人们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对覆盖区钻孔揭露的白马石沟岩体进行了详细岩相学观测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白马石沟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0.7Ma),岩石富硅(SiO2=69.13%~72.27%)、富碱富钾(K2O+Na2O=8.20%~9.51%、K2O/Na2O=0.98~2.52)、(弱)过铝质(A/CNK=0.98~1.10),属于未经分异的高钾过铝质S型花岗岩。进一步分析表明,其成因是碰撞造山过程中下行板片顶部贫黏土(CaO/Na2O=0.27~0.38)、富含初生地壳碎屑(εHf(t)=-3.93~6.36)的变质杂砂岩在相对低温(612.9~799.8℃)、高压((Gd/Yb)N=0.88~2.41、δEu=0.72~0.83、Sr=405.1×10-6~545.6×10-6、Y=11.13×10-6~14.55×10-6、Sr/Y=27.83~41.16)、高氧逸度(QFM~QFM+10)的环境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在二叠纪末期之前已经进入碰撞造山阶段,白马石沟岩体是该区域古亚洲洋关闭、两侧板块碰撞拼合的直接岩浆岩证据。本项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中亚造山带东段,尤其是覆盖区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邹宇轩,聂逢君,夏菲...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中祁连西段晚奥陶世-中志留世镁铁质岩脉的成因与构造启示
中基性岩脉不仅是地球深部过程的信息载体,也是解码地幔源区性质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指示标志。本文对中祁连构造带西段出露的柳树沟辉长岩、大青沟辉长岩脉、大青沟闪长玢岩脉和冬草沟辉长岩脉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柳树沟辉长岩和这些岩脉分别形成于465Ma、448Ma、449~450Ma、430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柳树沟辉长岩属于碱性系列,具有钾玄岩特征,其轻、重稀土分异较弱,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程度较弱,具有较高的Sr(363×10-6~422×10-6)和Nb(16.5×10-6~16.7×10-6),表现出富Nb玄武岩的特征。此外,柳树沟辉长岩的(87Sr/86Sr)i介于0.708992~0.709067之间、εNd(t)值为-6.59~-6.84,具有高的Nb/Ta(22~23)比值,表明其形成过程与富集地幔源区和碳酸盐熔体的相互作用有关。大青沟闪长玢岩脉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相对较高的SiO2(51.00%~57.18%),Na2O(3.11%~3.57%)、K2O(1.92%~2.35%)和较低的MgO(4.22%~4.58%)、TiO2(0.71%~1.02%),Mg#值介于50.8~57.9,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10.7~15.1),富集Rb、Ba(588×10-6~858×10-6)和Sr(625×10-6~644×10-6),表现出赞岐质高Mg闪长岩的特征。大青沟闪长玢岩脉的(87Sr/86Sr)i为0.708593,εNd(t)值为-5.08,同时具有较高的Th/Nb(0.75~1.64)、Sr/Y(26~35)、La/Yb(15~21)和Nb/Ta(15~18)比值,较高的Zr、Hf元素,且Dy/Yb比值较低(1.94~2.0),Y元素含量处于中等(18~25),代表了俯冲洋壳和沉积物熔流体与上覆岩石圈地幔交代的产物。冬草沟辉长岩脉和大青沟辉长岩脉均具有高Ba/La、Ba/Th比值和Ba、Sr值以及低的Th(0.8×10-6~2.07×10-6),表明在岩浆源区中来自板片流体的影响较大,俯冲沉积物熔体参与较少。这些中基性岩脉的源区差异主要反映了地幔源区俯冲组分的差别,不同类型的俯冲组分交代上覆地幔,最终形成了中祁连西段广泛分布的中基性脉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中祁连西段地区的赞岐质高Mg闪长岩-富Nb玄武岩-辉长岩岩脉组合指示了祁连造山带在早古生代的板片回卷和板片断离过程。
贾开军,王超,孙晓奎...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西伯利亚克拉通Udachnaya金伯利岩筒麻粒岩捕虏体的变质P-T轨迹与构造意义
西伯利亚克拉通是全球著名的稳定克拉通之一,其下地壳的变质演化历史对于理解大陆动力学至关重要。关于该克拉通下地壳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改造与重建,一直存在垂向构造和横向构造增生机制的争议。本研究聚焦于西伯利亚克拉通Udachnaya金伯利岩筒中的古元古代麻粒岩捕虏体,通过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多种地质温压计和P-T视剖面图模拟等方法,限定了其不同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研究识别出麻粒岩保留的3个不同的变质阶段:(1)早期进变质阶段(M1),以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金红石和石英包裹体为代表,温压条件为740~770℃和1.04~1.12GPa;(2)峰期变质阶段(M2),矿物组合为基质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金红石、斜长石和熔体,变斑晶石榴子石中可见针状金红石出溶,温压条件为900~912℃和1.37~1.39GPa;(3)退变质阶段(M3),以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边部发育的角闪石+石英后成合晶为特征,温压条件为832~850℃和0.9~0.95GPa。上述温压条件和相图模拟结果表明该麻粒岩经历了峰期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并具有一条峰期前升温升压、峰期后近等温降压(ITD)特征的顺时针P-T轨迹,记录了陆-陆碰撞引发的地壳加厚和碰撞后的快速折返过程。结合前人的年代学结果,表明古元古代西伯利亚克拉通下地壳的改造和重建可能与同时期Columbia超大陆聚合(1.9~1.8Ga)有关。这一结果为理解西伯利亚克拉通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板块构造作用的启动时间具有启示意义。
武可馨,仝来喜,IONOV Dmitri Alepa...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山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中山片麻岩是一套含石榴石的淡色长英质片麻岩,主要出露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附近。新的LA-ICP-MS U-Pb锆石年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片麻岩原岩的物源区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晚期大陆地壳,原岩的沉积作用发生在1200~944Ma之间;在格林维尔期(~944M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这些沉积岩原岩经深熔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随后在泛非期(~550Ma)再次经历了高级变质作用。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片麻岩主体属于一套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类似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微量元素Nb、Ta和Ti亏损,富集Rb、Th和K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反映其源区很可能是以杂砂岩为主混合少量泥质岩的沉积岩,沉积物源区可能来自与俯冲有关的大陆岛弧地区,也就是说拉斯曼丘陵在1000Ma前处于印度-南极克拉通边缘的成熟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
李淼,刘晓春,陈龙耀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北山地区洗肠井蛇绿岩带两侧变质沉积岩的岩石学、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造山带中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于探讨俯冲过程及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洗肠井蛇绿岩带分布在北山造山带中部,向西与红柳河-牛圈子-白云山蛇绿岩带相连,蛇绿岩带两侧发育广泛的早古生代地质体。本次工作通过对洗肠井蛇绿岩带两侧变质沉积岩碎屑锆石的综合分析,明确蛇绿岩带南侧变质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中缺少1300~1500Ma的年龄记录,具有与塔里木板块一致的年龄谱系;而蛇绿岩带北侧云母石英片岩发育1424Ma的峰值年龄,显示了与中天山地块一致的年龄谱系。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数据,本文认为北山造山带红柳河-洗肠井蛇绿岩带是重要的板块缝合带,它分割了南侧的塔里木板块与北侧的中天山地块。另外,红柳河-洗肠井带北侧变质沉积岩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490Ma或476Ma,与北侧公婆泉岩浆弧发育的岛弧玄武岩时代相匹配;南侧变质沉积岩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为490Ma或458Ma,与南侧花牛山岩浆弧发育的岛弧火山岩时代相匹配。我们认为,北山造山带中部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与红柳河-洗肠井蛇绿岩代表的洋盆的双向俯冲有关,早古生代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弧前MORB型基性岩,第二阶段形成奥陶纪-中志留世的弧前-岛弧岩浆-沉积建造。
田健,张永,辛后田...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在稀有金属伟晶岩含矿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青海茶卡北山锂铍矿床为例
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pXRF)是一种快速、便捷的野外现场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金、铜、锌、铁等矿产的野外勘查和矿体圈定,鲜有应用于锂铍稀有金属矿床勘查的报道。本文以青海茶卡北山伟晶岩型锂铍矿床的块状样品、组合样品为对象,探讨pXRF在稀有金属矿石成分分析的实验条件、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及在含矿性评价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pXRF单点重复测量结果稳定,分析时间影响小,粉末状样品用pXRF和ICP-MS定量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其中伟晶岩分析结果拟合度在0.9404~0.9900之间,平均0.9633,pXRF分析伟晶岩粉末样品效果最佳。pXRF分析结果显示伟晶岩中伴生元素Ca、Nb含量与Li、Be具有显著相关性,铍矿化伟晶岩大部分都具有低Ca(<2000×10-6)、高Nb的特征,锂矿化伟晶岩具有高Nb特征,不含矿伟晶岩具有高Ca(2000×10-6~5000×10-6)、低Nb的特征。利用该特征在野外勘查以及钻探编录中配合手持式研磨仪使用可以快速判别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含矿性,提高稀有金属伟晶岩脉的勘查效率。
王新,梁婷,李积清...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西秦岭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成矿作用:来自硫化物原位微区和C-O-S同位素的证据
洛坝铅锌矿是西成矿集区内重要的大型铅锌矿田,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持续推进,首次发现了金、锑矿化,但有关其矿化的相关科学问题尚未开展研究。本文通过硫化物原位微量、单矿物微量元素扫面、原位C-O-S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矿化类型及赋存状态,并查明了金、锑成矿流体特征。结果显示,辉锑矿、毒砂及少量车轮矿是锑的主要载体矿物,毒砂(平均Au含量917×10-6)及含砷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其矿化类型与类卡林型金矿基本一致。毒砂及辉锑矿均指示出Sb、Ag、As、Pb、Cu的元素富集特征,暗示研究区内金、锑成矿可能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方解石C、O同位素分析表明,Ⅰ阶段方解石δ13CV-PDB介于-0.94‰~1.61‰,δ18OSMOW介于8.14‰~12.89‰,指示出成矿流体主要受花岗岩侵入作用影响;Ⅱ阶段方解石δ13CV-PDB介于0.23‰~5.17‰,δ18OSMOW介于11.33‰~17.81‰,显示出成矿流体受碳酸盐溶解作用影响。此外,矿石的岩相学特征及MgO-CaO二元图解均表明成矿后期去碳酸盐化作用显著,且热液脉体中基本不含Fe或Fe含量极低(33.9×10-6~0.438×10-6),说明地层碳酸盐岩溶解作用释放的Fe2+与含Au-Sb-(As-Hg)低温热液流体反应可能是金、锑成矿的关键因素。同时,黄铁矿、毒砂及闪锌矿的S同位素范围较广(-23.80‰~15.33‰),综合表明了研究区内铅锌、金、锑成矿多期次、多阶段的基本特征。
牛永杰,戴霜,郭东宝...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西秦岭李坝金矿载金硫化物特征和成因
位于西秦岭成矿带的李坝金矿为一超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金的富集和沉淀机制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矿区黄铁矿和毒砂的产出特征,将地质-成矿作用划分为沉积(-变质)期、成矿前/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不同期次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沉积期的黄铁矿(Py0)为典型沉积成因,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2)和成矿晚阶段黄铁矿(Py3)总体具热液成因特征,而成矿前和成矿早阶段黄铁矿(Py1)则具有沉积和热液复合成因特点。黄铁矿中Au和As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表明金多以固溶体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Au、Sb、Pb、Tl在成矿前和成矿早阶段的黄铁矿(Py1)中明显以晶格中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在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则趋于从黄铁矿晶格中分离,Sb、Pb等元素以方铅矿等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Au可能在黄铁矿中分散微细粒状或赋存在其他硫化物中。李坝金矿黄铁矿δ34S值在2.54‰~12.1‰,反映出硫主要来自矿体与围岩地层发生水-岩反应所致的岩浆热液。毒砂的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温度和硫逸度均趋于降低,反映了毒砂矿物的沉淀导致了流体中硫的消耗过程。
陈昱,王玉往,罗建祥...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华北克拉通南缘槐树坪金矿床成矿机制:来自黄铁矿原位微区分析的制约
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熊耳山地区槐树坪金矿床的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地层中,受马超营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本研究在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相、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槐树坪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及元素组成特征,黄铁矿的主、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探讨矿床成因以及金的成矿机制。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槐树坪金矿Au主要有可见金和不可见金两种赋存形式,可见金主要以自然金(平均Au含量为97.374%)的形式存在,其次为银金矿(平均Au含量为80.019%);而不可见金则以固溶体金和纳米级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EPMA结果显示黄铁矿S、Fe平均含量分别为53.717%和45.951%,S、Fe原子个数比大于2(nS/nFe>2),表明黄铁矿属于Fe亏损型。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中Cu、Sb、Pb、Bi等元素主要以包裹体的形式存在。黄铁矿Co/Ni比值(1.37~395,平均57.2)大于1、Au/Ag比值(0.012~6,平均为0.832)大于0.5,黄铁矿δS-δFe和Co-Ni-As投图结果均显示槐树坪金矿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床。黄铁矿As/Sb比值表明其在沸腾环境中沉淀。结合前人对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同位素以及成矿时代等的研究,本文认为流体沸腾是造成槐树坪金矿Au沉淀的主要机制。
程南南,马毓民,侯泉林...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华南和喜马拉雅高分异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铌钽等稀有金属关键战略性矿产资源通常与高分异花岗岩伴生。华南和喜马拉雅是我国高分异花岗岩分布最广的地区,探究这两个地区的高分异花岗岩在成因、分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对深入理解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及与之有关的稀有金属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并筛选了国内外学者发表的华南和喜马拉雅高分异花岗岩地球化学数据,采用多种划分标准构建了华南和喜马拉雅高分异花岗岩数据集,并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探究了华南和喜马拉雅高分异花岗岩在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随机森林高分异花岗岩判别模型。发现Nb、Hf、Al2O3、Th与Zr等是区分两个地区高分异花岗岩的主要元素,反映出两个地区花岗质岩浆在分异过程中不同矿物分离结晶所导致的差异。此外,本文还基于这些元素之间的比值进行判别分析,发现(Hf+Th+Nb)/Zr和(Hf+Nb)/Zr等指标对华南与喜马拉雅高分异花岗岩的划分起到重要作用。
张睿泽,左仁广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基于语义分割的长白山火山岩性遥感数据集
火山岩性数据集是利用深度学习进行火山遥感岩性智能识别的关键和数据基础。当前,缺乏可信的火山岩性遥感数据集,制约了大区域、复杂地质环境下火山岩性智能识别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归纳和整合长白山火山岩性主要类型的基础上,以哨兵2(Sentinel-2)遥感图像为数据源,结合地质资料和野外核查制作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长白山火山岩性遥感数据集。该数据集内容包含遥感图像、标签数据、说明文件,岩性类型覆盖玄武质火山岩、粗面质火山岩、碱流质火山岩、火山岩性混合堆积(碎屑堆积、火山泥流堆积、火山空落堆积);共计36张样本图像,单张图像尺寸为395像元×395像元,空间分辨率为10m。利用经典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DCNN)DeepLab V3+模型对火山岩性数据集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数据集具有较强的火山岩性描述能力,鲁棒性和泛化性较好,总体准确率均高于88%;特征训练与提取过程中人为干扰较少,自动化水平较高。可为火山岩性智能识别提供数据基础,提高野外火山遥感岩性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李成范,韩晶鑫,盘晓东...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山东昌乐地区王家大山玄武岩流变性质研究
本文选用采自山东昌乐地区王家大山的玄武岩作为初始样品,利用Paterson气体介质高温高压流变仪在围压~300MPa、温度973~1173K、应变速率5×10-6s-1~4×10-5s-1的实验条件下开展了轴向压缩变形实验(应变量≤15%),以探究玄武岩的高温流变行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测得变形前后样品都是含水的,说明玄武岩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含水条件下的变形。应力-应变曲线表明玄武岩发生宏观塑形变形;样品稳态(或接近稳态)流变差应力介于41~427MPa之间,且随应变速率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减小,遵守幂律流变方程。当温度≥1073K时,应力指数(n)=3.6±0.3,活化能(Q)=340±34kJ/mol;当温度≤1023K时,n=5.9±0.8,Q=259±23kJ/mol。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变形后样品以基质斜长石普遍发育形状优选定向(SPO)为最显著特征,可识别出基质斜长石发育波状消光和膝折等晶内变形显微证据;低温(≤1023K)高应力(>300MPa)样品中基质斜长石、单斜辉石发育微裂隙,并可见沿微裂隙的滑移错动,表明脆性破裂承担了部分应变量;温度≥1023K的样品中发生脱水引起部分熔融,在淬火熔体中可见细粒的重结晶角闪石生成,但由于熔体含量较低似乎对玄武岩的流变行为影响不明显。本文报道的含水条件下的玄武岩流变数据与前人报道的辉绿岩数据一起,可以为构建不同水含量的大陆下地壳(大洋洋壳)流变强度剖面提供支持,也可以为理解洋壳变形、下地壳流动和拆沉等重要构造过程提供流变学证据。
王晓宁,姜哲轩,郑小东...
《岩石学报》
2025年第4期
全球供应链风险与国内资本流动——基于企业异地投资的新发现
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保障供应链安全是百年变局下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全球供应链风险加剧背景下本土供应的替代效应却受制于国内市场分割格局。本文旨在寻找全球供应链风险与国内循环不畅双重约束下中国企业的突破路径,并通过构建Bartik式外生指标识别全球供应链风险对国内资本要素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面临的全球供应链风险上升将增加异地企业前往此地设立子公司的数量和概率,国内资本空间再配置成为市场分割背景下缓解全球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形式。这一效应主要源于:全球供应链风险强化了中间品投入内向化调整趋势,本地供应需求释放,吸引异地企业设立子公司以布局潜在市场份额。靠近主要客户进行投资、受影响地区政府应急补贴增加及母公司管理层的长期主义发挥了放大作用。城市面临技术密集型供应链风险将吸引更多异地投资,在政府财政分权程度较高、母公司数字化进程较快的组别中,全球供应链风险对异地资本的吸引作用更强。拓展分析表明,全球供应链风险下国内资本流动不仅具有双向流动的特征,而且能突破省级行政边界和区域循环边界,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本文发现了打破中国外循环受阻、内循环不畅困境的政策支点,为把握全球供应链调整和重构的机遇、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支撑。
赵春明,钟晓欢,班元浩
《中国工业经济》
2025年第3期
喜马拉雅琼嘉岗锂辉石伟晶岩结构模型与就位构造机制
矿床的就位构造特征对揭示其成因、控矿构造及圈定找矿靶区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琼嘉岗锂矿是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首个超大型锂矿,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点,且就位构造特征保存完好。本研究通过宏观、微观及矿物组构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沿藏南拆离系(STDS)北部边界自北向南,帮色曲锂辉石伟晶岩呈透镜状(距STDS北部边界~7.6km,海拔~5312m);琼嘉岗主矿体锂辉石伟晶岩呈厚板状、囊状(距STDS北部边界~16.8km,海拔5364~5500m);琼嘉岗南锂辉石伟晶岩呈平缓的板状(距STDS北部边界~18.7km,海拔5548~5562m)。(2)琼嘉岗主矿体面理中间缓(倾角在10°~23°),两侧陡(倾角在30°~50°),西侧面理倾向在W270°~NW290°,中部面理倾向在SE170°~SW190°,东侧面理倾向在SE130°~SE160°,整体呈“帽子状”就位于肉切村群。(3)琼嘉岗主矿体中靠近围岩的锂辉石线理倾伏向在SE155°~SW190°,倾伏角在17°~40°。锂辉石伟晶岩内部的线理倾伏角在21°~67°,部分线理倾伏向在E90°~SE110°,倾伏角在7°~20°。(4)细晶岩中长石、石英和锂辉石具有一致的颗粒形态优选方位和结晶学优选方位。锂辉石伟晶岩中长石、石英和锂辉石具有一致的颗粒形态优选方位。长石和锂辉石c-<001>轴平行于X轴,而石英c-<0001>轴平行于Z轴。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提出,沿藏南拆离系北部边界向南并随海拔升高,锂辉石伟晶岩呈现出“近端低海拔透镜状-中部囊状或厚板状-远端高海拔平直板状”的就位构造特征。这一认识将为深入研究高喜马拉雅锂辉石伟晶岩的就位特征及寻找新的锂辉石伟晶岩露头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也为全球伟晶岩锂矿的结构模型与就位构造机制提供了典型案例。
李俊瑜,秦克章,赵俊兴...
《岩石学报》
2025年第3期
- 1
- 2
- 3
- 4
- 5
- 6
- 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