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全新世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学术精汇
作者:
贾宝岩彭博*王继龙于俊杰周保春赵泉鸿李保华王亚琼
作者单位: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中国科学院大学4.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5.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6.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关键词:
宁德东海MIS 1中全新世高海平面介形类组合
刊期:
2024,2(98)
所属栏目:
研究论文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XDB26000000),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项目(2019309),中国地质调查工程(DD20189505),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MPG-22-05),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223129)
分类号:
Q915.2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3325
页数:
13
页码:
333-345
来源期刊
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