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中更新世下蜀黄土沉积的古气候意义

学术精汇
作者:
程星宇朱晓雨蒲阳何同*
作者单位: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
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下蜀黄土,是反映中国南方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下蜀黄土地层记录的多个古土壤条带与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密切相关,然而古土壤形成的气候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长江中下游位于老山山麓的2处下蜀土剖面的239个样品的磁化率进行分析,并充分结合已有的下蜀黄土年代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将2个新剖面与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进行地层学比对,揭示了中更新世以来古土壤层的气候学意义。2个新剖面与已有研究的泰山新村剖面,在最近30万年发生的3个古土壤发生层(S1、S2和S3)上相对应,与镇江大港剖和江南老虎山剖面也十分相似,说明S1、S2和S3可作为下蜀土的标志层。基于地层磁化率与镇江大港剖面的比较,确立了地层年代控制点,进而分析古土壤层的厚度。结果显示,古土壤层厚接近甚至超过了下伏黄土。古土壤的沉积速率(6.2 cm/ka,n=19)大于黄土层(5.1 cm/ka,n=17)。这与中国北方黄土高原明显不同。结合已有对下蜀土的物源研究,古土壤的形成很可能与长江搬运作用以及河漫滩堆积过程有关。通过Sadler沉积动力模型检验,古土壤与黄土层在冰期和间冰期尺度上沉积连续,物源贡献并未间断。经过沉积速率校正,近50万年以来磁化率校正值曲线清晰显示了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周期。全球冰量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很可能是古土壤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关键词:
下蜀黄土地层磁化率沉积速率古土壤全球冰量长江下游地区
刊期:
2023,6(43)
所属栏目: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53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6
页数:
10
页码:
1049-1058
来源期刊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