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8号点风化机理研究

学术精汇
作者:
韩向娜赵文华李辰元华格格根张笠夫王丽霞李阳汪筱林*
作者单位:
1.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2. 内蒙古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3.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5.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6.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摘要:
内蒙古鄂托克旗查布地区是罕见的恐龙足迹等遗迹化石分布区,分布着大量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化石在野外遭受着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为此在足迹密集的核心区8号点建立了野外地质遗迹博物馆保护原址。跟踪观察后发现室内足迹化石的风化程度相较于露天保存更加严重,尤其在馆内靠近四周围墙的区域,足痕表面酥粉破碎,有的足迹甚至完全消失。为研究8号点足迹化石的风化原因,本文对8号点馆内外赋存于同一层位的岩石进行取样,使用偏光显微镜(PM)、X射线衍射(XRD)、压汞(MIP)、离子色谱(IC)、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室内岩石的孔隙率更高,孔径更大,可溶盐含量是室外上层的2倍,室外下层的约11倍,种类以NaCl和Na2SO4为主。模拟实验显示,相比冻融作用,Na2SO4更具有破坏性。由此认为导致鄂托克遗迹博物馆内恐龙足迹化石风化的机理是由地下水和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尤以Na2SO4为主的可溶盐产生强烈的水盐活动。同时,之前用作加固的硝基清漆保护效果不明显,并尝试提出保护性建议。
关键词:
恐龙足迹风化机理可溶盐冻融作用早白垩世鄂托克
刊期:
2022,1(61)
所属栏目:
研究方法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88103,41572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鄂托克地方合作项目(FRF-MP-20-53)
分类号:
Q915.2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44
页数:
14
页码:
151-164
来源期刊
古生物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