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疾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挑战之一,不仅导致视觉损害,甚至可能发展为不可逆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眼球独特的解剖学结构与屏障,传统眼科治疗手段(滴眼液、眼膏、注射等)往往难以实现有效给药,药物难以穿透角膜、结膜、巩膜、玻璃体及血-视网膜屏障,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依从性较差。
近年来,纳米医学的发展为眼科药物递送带来了新机遇。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carriers)能够实现持续药物释放、增强生物利用度和特异性组织靶向,有效突破眼科解剖屏障,为治疗眼科疾病提供了全新策略。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兰新苗副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纳米药物在眼科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沿进展,重点解析了其在突破眼科解剖屏障方面的独特优势。该文章也被选为当期杂志封面文章。
论文系统总结了纳米药物在眼科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沿进展。作者详细解析了泪膜、角膜、结膜、巩膜、玻璃体以及血-眼屏障对药物递送的限制作用,并归纳了包括纳米颗粒、纳米胶束、纳米悬浮液、纳米/微乳、纳米纤维、纳米贴片和水凝胶在内的多种纳米药物平台,阐述它们在提升药物稳定性、改善组织穿透性、实现缓释与靶向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文章结合角膜炎、青光眼、干眼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典型疾病案例,展现了纳米药物的广阔应用前景,并强调未来需要深入研究长期生物相容性、眼部蓄积效应及免疫炎症风险,以推动临床转化与应用。最后,文章进一步展望了纳米药物在近视防治及视网膜干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的潜在突破,强调其在眼科精准医学中的发展潜力。
该综述为眼科纳米药物研究提供了系统化框架和前沿视角,凸显了纳米医学在突破眼科解剖屏障、提升药物递送效率和治疗效果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将为开发新一代精准、长效、安全的眼科治疗手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该成果以“Nanomedicine in ophthalmology: conquering anatomical barriers and enhancing therapeutic efficacy”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Biomaterials Science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