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独家调查全球撤稿数最多机构,第一名来自中国医院

学术资讯
2025-02-25 来源:OAE 开放科学公众号

2021 年底,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的一份纪律处分通报引发学界震动。该院对 35 名涉嫌论文造假的研究人员作出处理,这一事件成为全国科研诚信整顿行动的缩影。

这场学术地震的余波在 2024 年迎来更具冲击力的回响:Nature 杂志首度发布的全球机构撤稿率研究显示,该院 2014—2024 年间撤稿量逾百篇,5% 的撤稿率不仅达到中国平均水平的 10 倍,更是全球均值的 50 倍,或将成为全球撤稿率最高的科研机构。

中国医院成科研失信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学术诚信的调研中,中国医疗系统显现出系统性隐疾。Dimensions 数据库揭示的 136 家撤稿率超 1% 机构中,中国机构占比达七成,其中六成为医院及医学院。

伊丽莎白 · 比克等调查员在分析后指出,年轻医生迫于职称晋升压力,催生了论文工厂的灰色产业链。这些“学术代工”机构按需炮制虚假科研成果,导致大量重复图片、伪造数据的论文流入国际期刊。

然而,撤稿热点并不仅限于医院。分析中,中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塞俄比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纷纷上榜。尽管撤稿的原因可能包括无心之失或管理错误,但大量证据表明,大多数案例与学术不端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研诚信背后的制度困境

中国科技部自 2020 年起连续出台政策,明确“破五唯”改革方向,取消论文与职称晋升的强制挂钩。但黄冈师范大学徐少雄教授的研究显示,政策实施后国内年度撤稿量仍呈上升趋势。

Retraction Watch 联合创始人伊万 · 奥兰斯基指出,科研评价体系的畸形激励被认为是症结所在。不同机构对研究人员的考核机制差异,直接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概率。

牛津大学神经心理学家多萝西 · 毕晓普分析称,集体撤稿事件暴露的是机构层面的诚信文化缺失,而非个别研究者的道德失范。

这场全球性的学术诚信危机,暴露出科研评价体系与学术产出的深层矛盾。当“不发表就出局”的生存法则遭遇工业化论文生产,如何重建健康的学术生态,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制度考题。

发布人
文献数
资讯数